一所大學,會從多方面影響一座城市,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輻射知識,影響城市的文化品格,創造城市的文化財富,彰顯城市的個性魅力。 自2014年3月教育部批準設立,短短3年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簡稱港中大(深圳))面向全球引進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及美國、中國、加拿大等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在內約200名國際一流人才,建成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一批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平臺。那么,在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等重點領域,港中大(深圳)取得了哪些成果?與哪些本土企業進行了深度合作?本期文案,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2017數據科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辦

?

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已成功研制逾30種機器人

2016年1月20日,港中大(深圳)依托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究院自揭牌成立以來,現已建立4個機器人實驗室,成功孵化出電力巡檢機器人、康復治療熊貓機器人等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作為主要發起單位,于2016年底成立龍崗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協會。“現已有會員單位35家,涵蓋了龍崗區大部分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的龍頭企業,另還有20多家企業提出入會申請。協會的成立將促進會員單位間的資源共享以及資金、技術、市場、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合作,組織重大共性技術研究,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港中大(深圳)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此外,港中大(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實驗室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在機器人傳感、認知、控制、交互、能源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技成果,已經成功研制了30多個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爬樹機器人等)、人工智能配件(空間機械臂、蒸汽發生器視頻監測器、下肢助行配件等)和智能系統(環境感知視覺定位系統、高壓巡檢系統、避障避奇異路徑規劃系統等),研究成果世界領先且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橫向合作方面,港中大(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已與萊恩精機(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海能達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怡豐機器人有限公司、大宇精雕、亞泰光電以及東莞企業百匯精密塑膠模具有限公司等多家龍頭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部分科研人員合影

?

大數據研究院與本土企業開展廣泛合作

與此同時,成立于2016年3月的深圳大數據研究院與工業界的合作也取得優異的成績,并與許多知名企業單位成為合作伙伴關系。

“例如騰訊、華為、羅湖醫院等知名企事業單位。”據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港中大(深圳)副校長羅智泉介紹,“今年,我們與華為合作的兩個項目——通訊網絡領域的自動故障監控與診斷、住宅小區銅纜電線機箱的核心算法均已完成并投入運營。未來,研究院和企業會保持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并積極開展新項目。”

除了與企業的合作外,深圳大數據研究院還積極開展與政府間的合作,如與龍崗區政府合作“智慧城市”建設項目,通過與龍崗區數據統籌辦共享醫療衛生教育數據,實現資源分配合理化。

同時,由深圳大數據研究院研發的LearningAnalyticsSystem(學習分析系統)在港中大(深圳)也已投入使用。該系統通過分析校園內學生的各項數據,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學習狀況,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為他們推薦更優化的學習方式。

羅智泉表示,大數據行業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更好地實現數據采集過程中數據整理規范化,更要致力于深入透徹分析數據,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導系統。

?

200多位國際一流名師齊聚龍崗

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學校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學校發展科技創新,立足深圳,為本地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的關鍵。

截至目前,港中大(深圳)已引進教師200多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近20位。

“灣區發展與中國經濟”論壇暨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揭牌入駐儀式

?

在談到深圳高校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作用與美國高校對于舊金山灣區推動作用的相似性時,港中大(深圳)理工學院教授StephenBoyd(史提芬·博伊德)教授表示:“舊金山灣區中的硅谷主要由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創新驅動。深圳讓我想起了硅谷,兩地都有大量優秀的年輕人,他們有改變世界的潛力。”他認為,港中大(深圳)與斯坦福大學同樣也有著一些相似性,“斯坦福大學的歷史不算長,但發展的速度極快,創新能力極強,這也是正在飛速發展中的港中大(深圳)所具備的特質。” StephenBoyd 教授于2017年入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也正是這樣一種特質吸引著StephenBoyd(史提芬·博伊德)教授來到港中大(深圳)任教。“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需要具有實踐精神的人才,也要有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港中大(深圳)匯聚了具有前瞻視野的人才,他們熱衷于將理論付諸實踐,進行發明創造。深圳有大量工程方面和高科技方面的研究機會,并且能很快將研究成果付諸實踐。未來,我相信在這里將會產生許許多多能夠改變世界的創新成果。”

Stephen Boyd教授為港中大(深圳)理工學院學生授課

?

港中大(深圳)國際一流研究平臺

1.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

2017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成立。

?

2.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

2017年6月,由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成立。

?

3.國家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工程實驗室

2015年,由徐揚生院士為學科帶頭人的國家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工程實驗室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2016年1月20日,學校依托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

?

4.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2017年1月,經深圳市政府批準,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了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擔任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院長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擔任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院長

?

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成立

?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手持聘書合影

?

轉載自《深圳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