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
? ? ? 大學生求職難題如何對癥下藥?大學畢業初入職場,如何做到有備無患?學生與企業之間如何做到精準對接?9月6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務求通過學校、學院的層面,為學生一一解答問題。
更完善的職業規劃在于縱向延伸
? ? ? 港中大(深圳)就業服務中心成立的儀式上,對于大學生求職難的話題,港中大(深圳)徐揚生校長認為,對于港中大(深圳)的學生來說,“難”點不是找到工作,而是更為長遠的職業規劃:“我一點也不擔心我校學生找工作的問題。第一,我們的學生有國際視野,50%學生在外實習交流,這些學生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第二,在我們書院教育、通識教育下,學生情志身心等各方面都比較平和,他們不是只會讀書的學生,我們希望培養的是更能接受挑戰,接受新思想的學生。但是在長遠的職業規劃上,這些學生需要更為專業、有經驗的業界人士和導師進行指導,我希望就業服務中心能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中國銀行代表段正偉行長也對港中大(深圳)的學生素質表示肯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深圳引進的最具國際化視角、培養的人才也最具國際化特點的大學。中國銀行和學校舉行了戰略合作,歡迎在校學生來中國銀行實習,同時歡迎學生畢業以后來中國銀行工作”。
? ? ??港中大(深圳)分管學生事務的秦泗釗副校長和招生與就業中心處張韶峰處長一致認為,更完善的職業規劃在于縱向延伸。對于學生職業規劃的指導不應僅僅受限于大學四年,往前延伸,學校將會和中學進行合作,傾向挑選更適合港中大(深圳)自主學習、國際化教育模式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就開始適當進行職業指導;往后延伸,對剛畢業的學生校友在就業中所遇到的困惑進行輔導與幫助,培養他們在職場中終身學習的能力。從學校錄取學生開始到送至用人單位,實現十字形服務到井字形服務。另外,鑒于港中大(深圳)國際化的培養模式,就業服務中心的目標是既要服務于中國國內學生,也要服務于國際生;既要服務國內實習和就業市場,也要服務于國際實習和就業市場。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在任何國家都能展現優秀工作能力的雙語人才。
? ? ? 張韶峰處長指出,學校也將成立校內和校外導師體系,成立相關學生社團來使學生成為求職方面的主人。據悉,2015年12月,港中大(深圳)經管學院已經啟動本科生導師項目。本科生導師項目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最成功的導師項目之一,通過對校友任職領域與對同學們個人興趣及意向職業的調查,將導師與同學們按比例分組,每組配備由2-3名校友導師,導師和學生可自行決定項目具體形式和會面頻率,以幫助同學接觸真正的商界,建立屬于自己的職業發展網絡。港中大(深圳)延續這一建立校友與在校學生堅實關系的傳統,借助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超過30000名校友的力量,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
學生訴求:解決學生與企業間信息不平衡的難題
? ? ? 港中大(深圳)2014級經管學院的朱帆同學分享了其向企業投遞約300份簡歷求職的經歷。假期實習是大學生鍛煉職業技能、改善專業知識不足、為提前進入社會做好準備的大好機會,2015年暑假,朱帆同學積極向各大公司投遞簡歷,希望面試和實習中磨礪自己。在工作中,他也發掘到自身的技能亮點:“我們學校的學生經歷港式教育,最突出的是商科軟技能。每個學期我們學生會有12次左右課堂演講展示機會,整個大學會做50次比較正式的演講。假設工作中每年有十次的項目報告機會,那么我們的畢業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和五年職業經歷的員工將趨向相似。我們的課程會有真實的商業分析,對思辨能力要求較高,很多同學都在商業比賽中獲得較好名次,英語能力也比較強。但是單靠自己,我們未必可以精確將自己‘推銷’到更能發揮這些技能的企業,而真的需要這些人才的企業,又怎么才能更輕易地找到我們呢?我希望就業服務中心能幫助我們解決學生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學生能主動獲取信息,多與行業交流,也讓企業能夠更輕易看見我們”。在學生的眼中,就業服務中心應充當橋梁的作用,把此岸的學生引向彼岸相適應的企業。
? ?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學術院長、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熊偉表示,就業服務中心目的正是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的工作,最能反映學生能力的崗位。港中大(深圳)已經全面鋪開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指導學生準備簡歷、訓練面試技巧等。學校內的各種工作坊和講座將會一步一步跟進,據熊偉介紹,學校也已邀請到各領域的專業人士為學生做職業規劃輔導,介紹他們的公司和他們公司正在尋找的學生,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并希望通過這些資源,令學生獲取更精準的行業資訊,明確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