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上午,徐揚生都會準時參加港中大(深圳)的英語俱樂部活動,指導20名2015級本科學生提高英文聽說技能。

      “平時有哪些愛好、周末打算做什么、喜歡哪位作家的書……”20名學生圍著徐揚生,或坐或站,用英語話著家常,將俱樂部的氣氛推向高潮。

       這是校園里常見的一幕。在學生眼里,徐揚生,是餐廳、英語俱樂部、校道上隨處可見的“最親切的校長”。

從知青到輾轉兩岸三地的學者

      “我是邊緣人的命。”徐揚生常常這樣自嘲。

       15歲下鄉,農村人當他是城里人,到了城里卻被看成鄉下人;到了香港被看成內地人,到了內地又被當作香港人。“這種身份有好處。正因為跨越兩邊,可以作為橋梁幫助雙方融合。”徐揚生笑道。

       上世紀50年代,徐揚生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家庭。高中畢業后,經過了兩年的知青生活,1977年恢復高考,徐揚生報了名。“只要能讀書,不管去哪所大學都是好的。”一個月后,徐揚生的名字出現在紹興百貨大樓門前的紅榜上,他被第一志愿——浙江大學錄取了。

       7年后,碩士畢業的徐揚生到美國留學,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并從事機器人研究。事業發展如日中天時,他選擇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趕在香港回歸前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這個決定受到身邊很多朋友反對,認為不可思議。”他說。

       徐揚生認為,香港的多元文化是最吸引人的,“我是中國人,身體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同時我又熟悉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科學技術,回去是遵循內心的呼 喚。”香港回歸那天,徐揚生冒著大雨一步一步走到香港回歸儀式現場,內心滿是激動和歡喜。“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工作,并且能為國家作出貢獻,是 很有意義的。”

       后來,徐揚生從香港來深圳辦學,無論外界還是曾經的同事、朋友們看來,他都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港中大(深圳)的教職工們有這樣的體驗:每學期的戰略發展研討會上,徐揚生都要花一個小時向教職工們講述學校的辦學理念。“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中華文化 傳統和國際視野的學生,培養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培養為中國社會、經濟作貢獻的雙語型國際人才;培養既有傳統文化傳承,又具有寬闊國際視野的人……”

辦一所“不一樣”的國際性大學

       “辦一所具有中華文化的國際性大學”。這個目標在徐揚生心頭扎根多年。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徐揚生的母校——浙江大學的師生們常常趕著馬車在茅草棚里上課,因戰亂隨處遷徙,辦學條件很艱苦。當時的浙大號稱“東方劍橋”,在亞洲大學中排名前三。徐揚生常反思:那樣的環境下都能辦出好大學,為何現在辦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學呢?

       采訪間隙,他給記者講述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成立的故事。100多年前,在美國當仆人的中國勞工丁龍,因淳樸敦厚的做事態度感動了主人卡本蒂埃。為了解漢 學、傳播中華文化,卡本蒂埃以丁龍的名義向哥倫比亞大學捐贈,成立了東亞系。“丁龍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他身上秉承著中華文明的傳統道德、人品感動了主 人。”徐揚生曾在多個公眾演講場合呼吁,“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在辦學之路上,徐揚生也做了一些實踐。“我們學校開辦的博雅講堂、中國文化大講堂以及通識課,主旨都在于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這種對辦學理念的執著,也影響了一群有著同樣夢想的人。在他的教育理念感召下,一批從海外回來的知名教授奉獻出與家人朝夕相處的時間、拋開在國外的家庭,來到港中大(深圳),同徐揚生一起為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而努力。

為了心中的夢想而終日忙碌

       徐揚生很忙。為了實現心中“辦一所具有中華文化的國際性的大學”的夢想,他幾乎傾盡全力。

       “我們早上8點半上班,校長7點就到辦公室了。”據該校老師透露,徐揚生的日常是這樣的:早上6點出發爬學校旁邊的大運山,然后開始一天的工作。偶爾有應 酬,也跟辦學有關。有時晚上應酬完,又回辦公室批閱郵件,或到校園四周轉轉,看看有哪些細節和學生工作沒做到位。為方便工作,他還把家從香港搬到了龍崗。

       該校以合作辦學模式落戶深圳龍崗。“你們能保證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與港中大一致甚至更高嗎?”人們常會質疑。徐揚生解釋道,從教學模式、專業設置到教授及 院長遴選,港中大(深圳)的運作和學術評估由港中大主導。學校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理事長為港中大校長。合格畢業生將授予港中大學位。

       徐揚生曾說,港中大(深圳)開設的專業符合未來十幾、二十年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采訪后,記者才明白他的底氣——此前做了大量調研。徐揚生搜集了內地 尤其是珠三角以及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優質高校的專業,并做了對比研究。“比如說,深圳要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至少3000名與國際接軌的人 才;再比如,在生物醫藥工程領域,深圳是中國第二重鎮;新能源、基因學領域也一樣……”

校園里隨處可見的“親民”校長

       “今年開學的第二周,徐校長專門邀請本科生一起吃飯,開展圓桌討論。”該校二年級學生應悅告訴記者。跟其他高校不一樣,學生們經常可以在食堂碰見徐揚生,打完菜后,他會和學生們一起坐著聊天、吃飯。

       除了可以經常見到校長,有時,學生們還會收到他的邀請。“請我們和他一起爬山、打羽毛球。”應悅回憶道,“他不僅平易近人、幽默、思想深刻,還對學生很真 誠,和我們沒有代溝。他上第一節課時就記住了我的英文名,在學校里看到我們,都會說出我們的名字。”此外,徐揚生還設立了“校長信箱”、“good idea”信箱,面向全社會、師生每月搜集問題和好建議。

       徐揚生的另一個學生——該校助理教授錢輝環博士講述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實驗室的故事時表示,其所有的進步都得益于導師徐揚生教授的一句話:志不強者智不達。

       除了研究機器人,徐揚生還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喜歡書畫,也熱愛運動。“很多創意的火花都是在爬山途中與學生們交流碰撞出來的。”徐揚生笑著說。

來源:深圳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