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院長戴建崗教授在美國西雅圖舉辦的國際運籌學與管理科學學會(INFORMS)年會上獲頒2024年約翰·馮·諾依曼理論獎(John von Neumann Theory Prize),嘉許他在隨機系統理論領域的基礎性和持續性貢獻,尤其在隨機網絡穩定性和高負荷擴散近似方面的開創性研究。

約翰·馮·諾依曼理論獎是運籌學和管理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旨在表彰在領域內做出基礎性和持續性貢獻的學者。

戴建崗教授(中)與INFORMS主席Julie Swann(左)、INFORMS執行董事Elena Gerstmann(右)在頒獎典禮現場

?

2024 INFORMS主席Julie Swann教授和獎項委員會主席John Tsitsiklis教授在頒獎現場強調,“戴教授的研究源于制造業和網絡中的實際模型,并將這些模型與經典數學問題緊密結合。他的工作因其深厚的數學造詣、獨特的學術視野和深刻的原創性而備受贊譽。此外,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導師,他為運籌學與管理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戴教授本次獲獎主要源于他在1995年發表的開山之作“On positive Harris recurrence of multiclass queueing networks: A unified approach via fluid limit models” 。此工作開創性地建立了流體模型穩定性與一般狀態空間馬爾可夫過程(如排隊網絡過程)穩定性(正常返)之間的聯系。他證明了在非常普遍的條件下,確定性流體模型的穩定性意味著隨機過程模型的穩定性。此后,戴教授的方法成為隨機網絡領域的核心,為他和其他學者后續取得的眾多成果奠定了基礎。

除了流體分析外,戴教授還在隨機網絡的其它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為隨機網絡模型(如具有馬爾可夫反饋的多類服務站系統)提出了高負荷擴散逼近的方法,與汪揚合作提出了關于擴散逼近(不)存在的著名反例。此外,他在反射布朗運動模型的性質方面產生新成果和見解,并引入了一種基于Stein方法獲得擴散逼近的定量邊界的新方法。他還推廣了包括最大權重等負載均衡調度方法的適用性范圍與漸近最優性,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

戴建崗教授簡介

戴建崗教授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運籌學與信息工程學院Leon C. Welch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院長。戴教授于2012年加入康奈爾大學,此前他于1990年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并于2007年受聘為Edenfield講座教授。他曾于2002年至2018年7月任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組,2009至2011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James Riley杰出訪問教授。戴教授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南京大學數學系,后于1990年獲得斯坦福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戴教授曾獲諸多榮譽,包括199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青年科學家獎(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其前身是美國總統青年科學家獎)、1998年INFORMS應用概率學會Erlang獎、1997年和2017年兩次榮獲INFORMS應用概率學會的最佳論文獎。戴教授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ACM SIGMETRICS成就獎(2018年)的華人。戴教授還曾于2012年至2019年長期擔任運籌學頂尖雜志《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的主編。戴教授現為國際數理統計學會(IMS)和國際運籌學與管理科學學會(INFORMS)會士。

?

約翰·馮·諾依曼理論獎

約翰·馮·諾依曼理論獎是運籌學和管理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旨在表彰在領域內做出基礎性和持續性貢獻的學者。該獎項成立于1975年,每年在國際運籌學與管理科學學會(INFORMS)年會上頒發。獎項通常基于在多年內發表的一系列工作,通過重要性、創新性、深度和科學卓越性等方面,反映獲獎者持久的學術貢獻,并歷經時間考驗。例如,1975年首屆獲獎者為線性規劃單純形算法發明者George B. Dantzig;1976年第二年獲獎者為動態規劃之父Richard E. Bellman,其發明的動態規劃算法也成為了Alphago算法的基礎。此外,在過去50名約翰·馮·諾依曼理論獎獲獎者中,有6名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