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 - 理工學院唐本忠項目(聚集體科學實驗室) (Ref.PR2025/042/01)
課題組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聚集體科學實驗室于2021年3月正式建組成立,團隊帶頭人為唐本忠院士。課題組先后籌建成立深圳市分子聚集體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深圳市分子聚集體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以及廣東省高等學校聚集體科學基礎研究卓越中心等平臺。實驗室立足于分子聚集體科學領域的基礎前沿科學問題和應用科學問題,以“分子聚集體材料及聚集動態過程”以及“聚集體材料功能及技術應用”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切入點,致力于打造分子聚集體科學的全球性學術研究高地和技術轉化中心,逐步形成集先進分子聚集體功能材料基礎研究、應用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綜合性創新研究平臺。
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批博士后流動站正式設立。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目前擁有教師30余人,其中全職院士7人,于2023年5月躋身ESI前1%學科行列。
因課題組科研項目以及團隊發展需要,現對國內外公開招聘全職博士后研究人員。
課題組招聘方向及人數
招聘方向:有機合成、有機光電材料、生物醫學材料、高分子化學、超分子化學、分析化學、計算化學、光物理和人工智能方向。
招聘人數:若干
職位說明
招聘要求
1. 已取得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或接近完成博士學位,且博士畢業不超過3年的人員,不得進入授予其博士學位的單位同一個一級學科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 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時間一般為2年;
3. 發表過高水平SCI英文論文,具有較強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
4. 性格開朗,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嚴謹科學態度,能勝任崗位的工作要求。
工作職責
1. 與合作導師共同承擔重要的科研課題,完成博士后入站期間的科研任務;
2. 博士后在站期間,對科研成果的要求,根據所從事的項目研究內容,雙方商議擬定。
待遇條件
1. 博士后綜合年薪35萬,含省市對符合條件的在站博士后發放每人每年稅前21萬元的生活補助,兩年總額不超過42萬元;
2. 大學提供每人每年5萬元的博士后校級津貼,總額不超過10萬元;
3. 出站后留深工作且與本市企事業單位簽訂3年以上合同的,可申請深圳市博士后留深來深科研資助共30萬元;
4. 符合廣東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項目者,可申請兩年在站補貼,稅前共60萬元,出站留粵補貼三年共稅前40萬元;與省市博士后在站生活補助不重復享受;
5. 推薦符合條件者申請各類博士后人才項目;支持申請獨立的博士后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科研項目;享受大學相關科研項目獎勵;
6. 若博士后資助政策有所調整,以最新的文件規定為準。
申請程序
1. 請準備好完整的中、英文簡歷與職位申請表(可在www.qja1.xyz下載)、反映本人學術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及簡短的擬開展工作設想等電子文檔、以及兩名推薦人的聯系信息,發送至郵箱:zhaozheng@cuhk.edu.cn, zijieqiu@cuhk.edu.cn, zhangjianquan@cuhk.edu.cn
2. 初審合格者將被通知面試,面試請準備如下材料給專家組審核:
a. 個人簡歷
b. 學位證明復印件
c. 反映本人學術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復印件
d. 專家推薦信
合作導師簡介
唐本忠,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負責人。曾任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帶頭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負責人。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和德國威利出版社(Wiley)聯合期刊Aggregate主編、《中國科學:化學》副主編。在國內外頂尖雜志上發表論文2000余篇,他引17萬余次,h指數為183。在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500余場,已獲授權中、美、日等國發明專利50余件。2001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AIE的概念并闡述了該現象的機理,創制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創新性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光新材料,開發了它們在光電器件,化學檢測和生物傳感等領域的高技術應用,開創了一個中國科學家引領、國外科學家跟進的新研究領域。作為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領者,于2014-2019年連續入選化學和材料雙領域高被引用科學家。唐本忠教授先后獲得多項榮譽及獎勵,如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7),Nano Today Award (2021), Biomaterials全球影響力大獎(2023),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第27屆夸瑞茲密國際科學獎(2014),美國化學會高分子學術報告獎(2012),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裘槎高級研究成就獎(2007),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2007)和愛思唯爾出版社馮新德聚合物獎(2007)等。目前,唐本忠院士已累計培養各類人才近500人,有200余人活躍在大學科研領域,其中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及長江學者1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等四青人才29人。
趙征,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兼職助理教授、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海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青年學者、深圳市鵬城孔雀計劃特聘崗C類人才、深圳市分子聚集體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港中文深圳附屬第二醫院AIE臨床轉化中心執行副主任、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臨床微生物與感染精準檢驗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新銳科學家、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新銳科學家、Chem Commun新銳科學家、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獲首屆中國化學會朱道本有機固體青年創新獎。2014年07月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并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01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09月加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任教授并開展獨立研究工作。2021年3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前研究方向為新型聚集體功能材料、有機光敏劑、近紅外二區光學材料的生物醫學醫用等。截至目前已在Nat. Commun., Mat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國際期刊公開發表SCI收錄文章100余篇,引用9000余次,H-index: 52。包含13篇ESI高被引論文。目前兼任科學出版社聚集誘導發光叢書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青年編委,Aggregate期刊青年編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編委,集成技術青年編委、Smart Molecules期刊青年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客座編輯,Biomaterials期刊客座編輯等,Next Materials期刊客座編輯,作為共同主編編輯出版英國皇家化學會高分子專著一本。
丘子杰,目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青年學者,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項目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團隊核心成員(共3人),深圳市鵬城孔雀計劃特聘崗C類人才,德國洪堡學者(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兼任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MPIP)客座研究員。于2014年以上海市優秀畢業生身份,獲得復旦大學化學學士學位。2014年-2018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金(HKPFS)資助,于2018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化學專業),師從唐本忠院士。隨后加入MPIP的Klaus Müllen院士課題組進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20年4月晉升為項目負責人。目前,目前共發表論文70余篇,總引用超過3300次,撰寫Springer、John Wiley & Sons、科學出版社專著章節3章,獲授權中國專利3項、美國專利3項,主持國自然青年科學基金、廣東省面上項目等6項。近年來,在環太平洋學會國際化學大會(Pacifichem)、美國材料研究協會年會(MRS Meeting)、中國材料大會等多個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進行幾十場邀請報告和口頭報告,獲2023年美國材料研究協會年會的早期職業生涯獎(Early Career Award),入選斯坦福大學202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Aggregate和National Science Open期刊青年編委,Mater. Chem. Front.和Chem. Comm. 期刊新銳科學家,同時擔任中國材料大會?聚集體材料青年論壇的分會主席之一。研究興趣為聚集誘導發光和手性有機光電磁功能材料的精確合成,及其在光電器件、智能傳感、能源等方向的應用。
張健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鵬城孔雀計劃特聘崗C類人才,校長青年學者;2015年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以及竺可楨學院工程教育高級班;2019年博士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隨后于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張健全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光伏及發光方向)、材料聚集態結構以及電子過程、有機光電器件及生物醫藥應用等。迄今在化學/材料/能源領域期刊累計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0余篇,包括Nat. Energy,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oule,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等國際頂尖期刊,被引近7000次,h因子為42;其中13篇論文被評為ESI高被引論文,第一作者文章單篇最高引用超過800次;獲美國專利授權1項;入選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納米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