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如何閱讀哲學巨擘勞思光先生《新編中國哲學史》?
世界讀書日:如何閱讀哲學巨擘勞思光先生《新編中國哲學史》?
──“你可以超越他,但不可以繞過他”
香港中文學(深圳)圖書館。2020年4月23日18:30-20:00。
講者:劉冠巖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講師
?
每年4月23日舉辦的世界讀書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5年確立的年度活動。今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圖書館有幸邀請人文社科學院講師劉冠巖博士,介紹中國哲學研究泰斗勞思光先生巨作《新編中國哲學史》。
?
活動平臺:
?
?
?
?
?
?
?
?
?
?
活動概要:
? ? ?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將于世界閱讀日(4月23日),邀請人文社科學院講師劉冠巖博士,介紹中國哲學研究泰斗勞思光先生巨作《新編中國哲學史》。
? ? ? ? ?勞思光先生字仲瓊,號韋齋,出身詩禮簪纓之族,七歲賦詩。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與“唐君毅訪問教授”,亦曾任教于臺灣清華大學、師范大學、政治大學、華梵大學,獲選臺灣中研院院士。先生以其才具與洞見,兼其自幼涵泳之舊學根柢,以及早歲專研康德知識論之嚴謹西方哲學思考訓練,完成三卷四冊《新編中國哲學史》,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與其他大學院校哲學系之“中國哲學史”課程閱讀著作。現今香港中文大學在校內未圓湖畔,樹立先生銅像以志其教研貢獻。
?
?
?
?
?
?
?
?
?
?
?
?
?
?
?
劉冠巖博士手書勞思光先生詩
?
? ? ? ?劉博士將探論勞先生所謂兼顧“哲學”與“史”兩面向之“基源問題研究法”:解析思想之理論系統與核心概念,佐以歷史研究與考據,掌握典籍中的問題出發點(名之曰“基源問題”),揭橥理論開展過程所環繞的根源命題;再厘探不同思想之基源問題間的橫向影響與縱向連系,以闡明哲學史的主要發展趨勢。本閱讀活動主要聚焦《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先秦哲學,討論勞先生如何以上述研究方法,及其所立“價值根源”與“德性我/認知我/情意我”等理論判準,評騭孔、孟、荀之異同,以及老氏之學在莊、韓思想中的不同轉化。
? ? ? ? ?面對前代大師名山之作,后生學子應持“你可以超越他,但不可以繞過他”之學術態度。職是之故,劉博士特邀修習其“中國哲學史”哲學輔修課程之理工學院學生田智瑜同學與經管學院學生吳林蔓同學,分享閱讀心得與課堂反饋,商榷勞先生研究方法與理論設準。
?
講者簡介:
? ? ? ? ?劉冠巖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講師,于哲學輔修課程開設“中國哲學史”與“西方生物學歷史與哲學”,亦曾于UC Santa Barbara比較文學系擔任講師,開設關于十九世紀歐洲思想與文學、中國佛道思想與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之課程。
? ? ? ? ?劉博士之學術研究關注晚清思想與翻譯中的知識論、科學哲學與政治哲學議題,尤聚焦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清代思想在清季如何與西方生物學、哲學、政治思想交會。劉博士在晚清思想與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已有三篇學術論文通過同儕審查,收入即將由Springer與Routledge出版的論文集(預定2020年夏季付梓),亦曾于中國、香港、歐洲、美國一流大學舉辦之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成果。此外,劉博士關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進化論科學與哲學之研究,先后發表于多倫多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北美維多利亞研究協會所舉辦之學術會議。
? ? ? ? ?他在UC Santa Barbara比較文學系直攻博士,主修英國維多利亞思想與文學、中國晚清思想與文學,副修生物哲學。讀博階段,其關于嚴復以中國古代哲學傳統與思維模式改造英國達爾文主義之研究計畫,曾獲“臺灣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與“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博士論文獎學金”(同時獲獎故放棄后項)。本科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修讀英文與哲學雙學位,并在歷史系與中文系雙輔修。其于本科求學階段,跨越科系分際,從中西新舊不同學術取徑,研讀思索中國哲學與思想,時與諸學門師友切磋論學、解析疑義。
? ? ? ? ?學術之外,劉博士自幼浸淫中國古典文化,宗法魏碑與趙之謙書體,現任校內南露書法社學生社團指導老師,亦創作古典詩文,作品選入臺灣《乾坤詩刊二十周年詩選》。
?
?
?
?
?
勞思光先生著作與簽名
?
學生分享:
? ? ? ? ?田智瑜同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暨祥波書院大一學生。
? ? ? ? ?吳林蔓同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暨逸夫書院大四學生。
?
《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選讀章節
? ? ? ? ?〈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哲學史的任務與基源問題研究法〉。10-13頁。
? ? ? ? ?〈孔子之基本理論〉(義以為質、攝禮歸仁)。84-92頁。
? ? ? ? ?〈孟子之學說:心性論〉(性善與四端)。121-125 頁。
? ? ? ? ?〈荀子之學說:性惡與師法、心與天〉。 247-253頁。
? ? ? ? ?〈《道德經》思想大要: 常道反、無為無不為〉。176-182頁。
? ? ? ? ?〈莊子之思想:德性我與情意我之辨〉。205-210頁。
? ? ? ? ?〈韓非子之思想:二柄與虛靜〉。275-277頁。
? ? ?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
閱讀材料下載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