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神經科學到人類健康

主講嘉賓:葉玉如教授

日期:2019年9月9日(周一)

時間:11:00-12:00

地點:道遠樓理事會會議室

語言:英語

?

?

??????? 嘉賓簡介:

? ? ? ? 葉玉如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她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取得藥理學博士學位后,葉教授擔任紐約Regeneron 制藥公司的高級科學家。自199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后,她擔任過理學院院長、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以及生物化學系主任等職務。

???????? 她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經元功能與突觸可塑性,以及阿爾茲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研發。作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葉教授發表的科研論文逾297篇,且持有55項專利。由于在科學方面的突出成就,她屢獲殊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以及全球著名科學學術雜志《自然》評選的“中國十位科學之星”。她目前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細胞生物學雜志》《神經科學的趨勢》和《國家科學評論》的編輯委員,并曾任《神經科學雜志》的資深編輯。

?

??????? 摘要:

??????? 大腦功能正常運轉取決于神經元之間精確協調的信息傳遞。雖然信息是通過各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點即突觸傳遞的,但突觸可塑性對連接和維持神經網絡至關重要,也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的基本機制。

??????? 我的實驗室研究神經元通信和突觸可塑性之間的神經通路,以及其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病(AD)的失調作用。阿爾茲海默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病理特征是認知功能受損,包括腦內β淀粉樣斑塊(Aβ)沉積和細胞內神經元纖維纏結。鑒于過去針對β淀粉樣斑塊通路的藥物開發成果有限,目前迫切需要替代性治療方案。潛在方案之一是恢復大腦中神經元突觸的功能。

??????? 在本次的講座中,我將展示我們基于此項策略進行的研究。我們已經確定了兩種細胞表面受體作為阿爾茲海默病的潛在藥物靶點,為研發新的干預方法提供了重要思路。我們的研究結果還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在清除阿爾茲海默病中β淀粉樣斑塊的關鍵作用。我還將介紹實驗室針對遺傳學在阿爾茲海默病中的影響的研究成果。為此我們搭建了一個平臺,用于識別中國患者的阿爾茲海默病的遺傳風險因子。通過這些研究,我們正在闡明疾病機制和研發預測個體疾病風險的方法,從長遠來看,這將有助于研發預防性和治療性干預措施來應對這種破壞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