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就是端午節,端午可不僅僅是吃貨的節日,在品嘗各式各樣的粽子之余,咱們身為“文化人”,還是要多了解一些端午節紀念的是什么。念過小學的大家,想必對于端午節的由來了如指掌,可是咱們紀念屈原,究竟紀念的是什么,你們能說得清楚嗎?

自賈誼吊屈、劉安傳騷,屈原人格形象就己經和“愛國精神”緊緊捆綁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在《金鏡》中將屈原與周公、紀信并論,表彰其忠節。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楚辭集注》中強調屈原“忠君愛國之誠心”,明清之際,屈原再次成為明末文人自比的對象。
幾乎每逢時代動蕩之際,屈原都會成為文人熱衷研究和表現的對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屈原的文化形象更加立體、人格更加豐富。
抗戰后期,以聞一多的《人民的詩人——屈原》、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為代表,對屈原的形象進行了更加現代化的愛國主義解讀。也是在這一時期,定格了現在對于屈原作品中美人香草與國家君主之間對應關系的解讀。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風里水里。

這是一千多年后,我們寫給屈原的“情信”。平淡粗糙的人生需要提煉與修飾,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人生總要寫首像樣的詩,不是為了向世界炫耀,而是記錄真實存在過的迷人瞬間。就像蔣方舟說的:“什么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那就是心里還有詩歌的時代。年輕人都是天生的詩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詩,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張照片一樣,值得長久回味。”

逸夫書院邀請年輕的朋友們,一起感受詩歌的魅力,屈原身為一個詩人的魅力。

一千個讀者心中也許就有一千個屈原,你心中那個屈原也許不僅僅是一個愛國精神的縮影,香草與美人也許可以泛指這世上所有的愛戀情深,寫下你心中最美的三行情書,不一定要獻給誰,如果說一定要將情書指向一個人,就將它送給偉大的詩人屈原吧。

書院將會從投稿中選出部分作品與大家共賞,并有精美的端午禮盒奉上,歡迎大家積極投稿。

這個端午,讓我們與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