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堂】晚清至民國時期“西南中國”的構建(1873-1937)——從云南的移民與土司透視經濟變革與省級國家建設
主題:晚清至民國時期“西南中國”的構建(1873-1937)——從云南的移民與土司透視經濟變革與省級國家建設
主講嘉賓:彭慕然教授
主持人:王超博士
日期:2025年2月24日(周一)
時間:下午15:30 - 17:00
地點:行政樓西翼冼為堅國際會議中心(W201)
語言:英文
?
摘要:
自云南“回變”(1856-1873)、貴州“苗亂”(1854-1873)及中法戰爭(1884-1885)之后,清政府欲徹底將西南地區納入中央治理的愿景變得遙不可及。然而在隨后的半個世紀中,西南諸省內部的族群沖突顯著緩和,中央政權對西南邊疆的行政控制及土司制度也逐步加強。在多民族雜居的區域,礦產等戰略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為晚清省級地方國家建設提供了財政支撐,而這些資源又在20世紀30年代后逐步被國民黨政權接管。本次講座將揭示晚清至民國西南邊疆發展過程中的人口、意識形態與政治經濟層面的深層動因,著重探討移民的規模及其在當地社會和經濟結構中的作用,省一級國家建設的領導者及其方略,以及外國勢力如何不經意地推動了這一邊疆整合的過程。若進而與同時期的西北進行比較,我們將更好地理解西南中國的歷史特殊性。
?
主講嘉賓簡介:
彭慕然(Kenneth Pomeranz),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大分流”理論的創始人。作為享譽國際的中國史與全球史專家,其研究領域涵蓋社會史、經濟史和環境史。代表作《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0)與《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 (1853—1937)》(加州大學出版社,1993)均獲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正在撰寫新書《中國為什么這么大?》(Why Is China So Big? ),以多維視角探究當代中國何以能凝聚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政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