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堂】人工光合成的機遇和挑戰:科學與技術
主題:人工光合成的機遇和挑戰——科學與技術
主講嘉賓:李燦 院士
特邀主持:唐本忠 院士
日期:2024年11月25日(周一)
時間:10:30-11:45
地點:會議室II 401
語言:中文
摘要:
人類過度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環境惡化、極端氣候頻發等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嚴重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科學技術領域最為關注的研究方向。太陽能清潔無污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理想的能源。但如何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人類需求的能源形式則面臨巨大挑戰。其中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燃料(太陽燃料)被認為是科學界“圣杯”式的難題。人工光合成道法自然光合作用,是合成太陽燃料的重要策略、也是人類保護地球家園、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途徑,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道法自然,進行人工光合成,攻克能量轉換的相關的光催化、光電催化、電催化和生物催化的一系列難題。
在本期講堂,李燦教授將簡要介紹人工光合成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別介紹團隊在以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為代表的人工光合成研究中遇到的機遇與挑戰。
主講嘉賓簡介:
李燦,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曾任催化基礎國家實驗室主任、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主席、第16屆國際催化大會(ICC16)主席。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院長、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礎科學中心主任。他被聘為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和榮譽教授,以及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和香港浸會大學杰出客座教授等。
李燦教授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光譜表征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科學研究,包括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資源化轉化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一代太陽電池探索研究等。發現了光催化異相結、晶面間光生電荷分離效應,發展了光生電荷時空分辨成像技術、紫外拉曼光譜和短波長手性拉曼光譜技術,完成了直接太陽能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的工業化示范工程,與天津生物工業技術所合作完成由液態陽光甲醇出發的人工合成淀粉。最近發展了離場電催化技術,實現了室溫常壓下硫化氫完全分解制氫和硫磺。
他先后獲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學者獎,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國際催化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催化成就獎,中國光譜成就獎,日本光化學獎,中法化學講座獎,亞太催化成就獎,國際清潔能源“創新使命領軍者”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以及天津市自然科學獎特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