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學創校十周年和大學藝術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際,我們即將迎來兩年一度的校園藝術文化盛事,第四屆文藝季“CATS”(文化 · 藝術 · 科技:融合創新)系列活動,囊括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在校園里以藝術為橋梁,與人人相連接。
10月12日,大學藝術中心邀請到獨立策展人龍星如策劃展覽“探針媒介”,將展出十位藝術家精彩絕倫跨學科思考的新媒體作品,包括馬可·巴羅蒂、曹澍、曹舒怡、龍盼、陸平原、彭可、弗朗索瓦·凱維永、邵純、沈少民和孫麗娜。從科學領域的“探針”(是英文“tangent”音譯,亦指切線處的運算)概念出發,旨在通過科技藝術運用“見微知著”的方式,深入回應和思考氣候危機、人類世以及智能時代等等更為宏大的議題。

?

探針媒介


展期

2024.10.12-2025.01.12??10:00-17:30 (Mon.-Sun.)

地點

深圳市龍崗區龍翔大道2001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學綜合樓D101重力場美術館


* 分展場 TC101 SPACE展覽將于11月15日開展,敬請期待!

?

校園合作機構

醫學院、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深圳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先進生物特征識別實驗室

?

展期

2024.11.15-2025.01.12

?

主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承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藝術中心

?

前言

一條直線與一條曲線接觸,但僅僅在一個極小的點上,這便是切線。

切線一詞來源于拉丁詞“tangere”,意思是觸摸在它們接觸的無限小的瞬間,切線與曲線上的這一個點擁有了相同的方向。切線狀態是一種輕觸又分離的關系,一種有方向但是不彼此鎖死的關系,它既可能通過無限切分的瞬間解釋潛在的大趨勢(如在微積分里),也有著疾馳而去的離散性勢能:在相切的瞬間,切線提供了某種答案,但切線本身不再會在同一個切點與這條曲線相遇。有趣的是,切線一詞的英文和中文的探針聽起來非常近似。在從天文學到生物醫學等學科里,探針設備有助于我們揭露一個未知對象的特征,和切線一樣,它通常是精微的,用凱倫·巴拉德(Karen Barad)的話來說,是以越來越高的敏銳度去觀察和聆聽,直到看似虛無的尺度里浮現出差異性。探針同切線一樣,在短暫的、甚至看似漫不經心的相遇里,得到揭示性的消息。切線的切點處,抑或探針的觸點,埋藏著跨尺度的能量。

展覽探針媒介Tangent Media)試圖回應切線探針兩個詞語之間跨語言的互文,并將切線/探針狀態(tangentiality)視作一種跨學科合作與對話的立場:它是試探的、輕觸的,不試圖改變對方但又蘊含著測量精度的,相切也意味著離開自我封閉”[1]。多根線之間的相切,仍然可以成為一種對更廣闊的趨勢的繪制方法。切線給予了不同學科之間行動的自由,在展覽的每件作品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切點所在。展覽邀請的作品在氣候變化、地質過程、機器智能和人的感知之間建造起一個個彼此相切但又不至于糾纏的線條網絡,微距相機、NOAA的水聽器、水質傳感器和高精度3D掃描等探針工具,也在每件作品中引入了不論是對微觀物質世界還是對漫長地質時間的樣本與敘事紋理。某種意義上說,探針媒介是一個關于態度和方法,而非具體研究課題的展覽,它更關注于觀察點本身的移動而非觀察的結論。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這樣一個綜合性學校里,展覽試圖用一種輕輕相切的方法,帶入關于藝術與科技合作,關于大灣區技術關鍵詞以及方案與半成品的生產性的討論。

如果我們回到凱倫·巴拉德(Karen Barad)的論說,測量的本質是內在作用(而非互動)。觀察的媒介與被觀察的對象不可分割,測量因此也意味著世界的創造過程:物質和意義并非預先存在,而是通過測量的內在作用共同構成的。” [2] 在這個展覽項目的語境里,一根微小的探針便是觀察媒介,在切點處震顫。

[1] Barad, Karen. What Is the Measure of Nothingness? Infinity, Virtuality, Justice. Hatje Cantz, 2012.

[2] 同上。

?

龍星如

?

?

策展人簡介

?

?

龍星如

?

龍星如(b.1990),是一名獨立策展人,寫作者,業余無線電操作員,2022-23博古睿學者及Swissnex Fellow,其研究關注中國的科技基礎設施及技術的心理地理。策劃/聯合策劃展覽包括《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獎, sophialexa.com),《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計劃大獎),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科技藝術板塊《大地熱流:回到太陽時間的訪客》,上海天文館《宇宙考古》,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時間的幼蟲》等。其研究發表于瓦爾堡研究所,倫敦大學學院高等研究院,ZKM媒體藝術中心,香港城市大學,ISEA電子藝術研討會等,并兼職任教于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空間敘事專業。她策劃了中國首個專注天文及天體物理的駐地項目(清華大學天文系)。2021年,她發起了 “端口:云下貴州”項目,這是一個關于中國科技基礎設施的長期調研和策展項目。

個人網站:irislong.xyz

?

?

藝術家簡介

?

?

馬可·巴羅蒂?

馬可·巴羅蒂是一位媒體藝術家,致力于創造一個科技生態系統,并將其作為人類對環境影響的隱喻。他的作品結合了聲音、消費品和廢棄物,通常以動態雕塑的形式呈現,以提升人們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意識。巴羅蒂的裝置藝術作品曾在國際上展出,包括林茨電子藝術節、薩奇畫廊、科學畫廊和光州雙年展。他曾獲得多項獎項和資助,并參與了多個著名的駐留項目,如柏林科學畫廊、首爾Zer01ne以及弗羅茨瓦夫的WRO媒體藝術中心。

?

?

曹澍

曹澍的創作以敘事性的3D數字影像、電子游戲、場域裝置為主。作品基于在地的工作,將計算機圖形技術背后復雜的生產機制、神話隱喻,與歷史檔案、社會議題緊密編織在一起。曾獲2024年成都國際攝影周藝術家獎,2022OCAT × KADIST青年媒體藝術家獎、2021年上海影像博覽會Exposure Award2017BISFF藝術探索獎等。近年來藝術家參加了瑞士巴塞爾Atelier Mondial2017),日本橫濱黃金町Bazaar2019),以及德國慕尼黑Muffatwerk2023)的駐地。近期作品在巴塞爾鄉村州美術館、悉尼白兔美術館、馬德里Matadero當代藝術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術館、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香港M+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天目里美術館、OCAT上海館、北京民生美術館、紐約Sleep Center等世界各地的機構展出。除此之外,作品也曾入圍眾多國際影展的主競賽單元,如圣彼得堡國際電影節、米蘭國際電影節、漢諾威國際短片節、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卡塞爾紀錄片電影節、渥太華國際動畫節、萊比錫紀錄片與動畫電影節等。

?

曹舒怡

曹舒怡(1990年生于廣州,現居住和工作于紐約)探索材料、物質以及知識滲透的煉金術式方法。通過考古式推測和生態小說,她思考科學、技術文化與宇宙學之間多孔性的多元關系。她的作品在國際上展出,包括近期在第十一屆魁北克當代雕塑雙年展(2024)和上海蜂巢當代藝術中心(2023)舉辦的個展;在香港Para Site的雙人展(2023);以及在多家著名機構舉辦的群展,如佛山和美術館(2023)、TAG博物館(青島)、阿那亞藝術中心(北戴河,2023)、北京現代汽車文化中心(2023)、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2022)、上海明當代美術館(2021)、北京今日美術館(2021)、紐約NARS基金會(2021)。她現為普瑞特藝術學院的訪問助理教授,并創立了Transmaterial Lab實驗室,曾在廣東時代美術館、新美術館NEW INC、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馬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擔任駐留藝術家。她擁有復旦大學法學學士、公共管理碩士學位,以及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的美術碩士學位。

龍盼

獨立藝術家龍盼(出生于1991年)的研究方向為如何通過非人的生物視角解讀當代工業社會中人類的生存與環境之間更深層的、往往被忽視的關系,以探索和呈現人類所處的整個生命網絡的秘密對應。她對生物特性與生物技術感興趣,曾通過 植物冶金學 真菌降解等生物技術使環境不可見的變化變得可見。代表作品包括仙境路口風鈴植物冶金系列。撰文發表于M Art Foundation;藝術新聞中文版。2022年獲克勞德親王基金會&歌德學院-應對環境變化導師獎;2022佳士得贊助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女性藝術家支持計劃等。

?

陸平原

LU Pingyuan

陸平原,1984年出生于中國浙江,生活工作于上海。陸平原的創作源自他對人類精神意志無形本質的興趣,他通過對“故事”的創作和使用,展現人類經驗的流傳與流變,以此為核心,發展出了一系列結合藝術史、流行文化、個人經驗等多重因素的創作,跨越文本、影像、繪畫、雕塑、裝置等媒介。陸平原將超現實敘事與概念藝術相結合,創造出一個與現實平行的、龐大的幻想世界,展現當代人類的精神困境,并重新挖掘人與萬物精神聯系的潛能。他的作品已在國內外廣泛展出,近期的展覽包括:“上上簽”,和美術館,順德,中國,2024;“神傳人人傳神”,沒頂畫廊,上海,中國,2024;“烹飪誘捕,誘捕烹飪,我可愛的生活”,OCAT深圳館,深圳,中國,2022;“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第九屆利物浦雙年展”,利物浦,英國,2016等。

?

彭可

彭可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學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她的作品常以新媒體裝置、現場表演和影像等多種媒介,詩意地探索物質、聲音和光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受新物質主義和混沌理論等概念的影響,她的作品深入探討科學現象和物質的動態世界,揭示了我們周圍細微物質的生命力和自主動態。

作品曾展演于:? 英國V&A博物館、法國蓬皮杜 IRCAM論壇、臺北當代文化實驗場、加拿大SAT科技藝術中心、新加坡Media Art Nexus、上海西岸美術館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等。

?

弗朗索瓦·凱維永

?

弗朗索瓦·凱維永(Fran?ois QUéVILLON)是一位目前居住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的藝術家。他的跨學科實踐通過實施對環境條件波動和人為干擾敏感的過程,探討世界現象和感知。他的作品涉及行星變化以及影響當代媒體的變化。他研究技術如何改變人類的認知、文化、環境以及我們與空間、時間和彼此的關系。

他的作品通常在駐留期間開發,并在聚集于當代藝術、電影和數字創作的展覽和活動中展出。其中包括:Connecting the Dots(墨西哥)、圣丹斯電影節的新前沿展覽(帕克城)、Knockdown CenterSpaces Under Scrutiny(紐約)、HKSTP Experience CentreHouse Warming(香港)、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光州、迪拜和阿爾伯克基)、Kalyon KültürFlora?nsan Eli De?mi?(伊斯坦布爾)、Theatre of Digital Artdreams(迪拜)、OMAF – Digital Aura(首爾)、FILE電子藝術節(圣保羅)、IndieBo(波哥大)、LOOP BarcelonaContemporary IstanbulMirage Festival(里昂)、Show Off ParisFestival de la Imagen(馬尼薩萊斯)、Mois Multi(魁北克)、FIFAMutek電子藝術節、NeurIPSRIDMElektra和國際數字藝術雙年展(蒙特利爾)。最近,他的個人展覽《懸浮的地球》(La Terre en suspens)的不同版本在加拿大展出。

?

邵純

邵純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她的創作方向包括多媒體裝置,電子紡織(E-textiles),后網絡藝術,Design Fiction(小說式設計)。2010年自中國美術學院畢業。2013 年于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表演藝術部門)。從2014年到2018年,邵純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以及攻讀博士學位。2019 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得到FeralAIRSchmiede的贊助前往奧地利繼續藝術家駐留計劃。近期的研究致力于結合傳統手工技藝和電子編程,意在于探索身體觸覺的詩意化與互動美學之間的關系,并由此衍生出對當下數字化生活的反思。

?

?

沈少民

SHEN Shaomin?

當代藝術家、紀錄片導演、詩人,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科學+藝術聯合實驗室藝術總監。

現工作生活于深圳、北京、悉尼。擅長多領域跨媒介創作,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紀錄片、觀念繪畫、詩歌、公共藝術等。曾擔任深圳市民中心國際藝術家版燈光秀總導演。

?

?

孫麗娜

孫麗娜(Kurina SOHN) 是一位來自韓國的跨學科設計師,目前居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她癡迷于探索能超越常規狀態的領域生命形態和敘事。她的項目以全面的研究為基礎,采用詩意的方式對現代現實提供具有流動性和包容性的解釋。她的創作過程會包括對人工智能、數字制造和沉浸式裝置等工具和技術的使用她是荷蘭恩斯赫德市AKIArtEZ藝術學院跨媒體設計系的講師,并共同發起了一個流動的亞洲創意集體-NeeNee Collective。她曾參與了許多國際駐地、資助和展覽項目:Z33(比利時哈瑟爾特)、V2動態媒體藝術中心(荷蘭鹿特丹)和荷蘭新研究所(荷蘭鹿特丹)。

?

?

大學藝術中心文藝季重力場美術館展覽項目

出品人:徐揚生 校長
總策劃:黃順真
項目策劃:唐卉茜
展覽經理:張旭
展覽協調:王陽杜文、王愛文
展覽支援:許雨喬、黎小懿
?
探針媒介
策展人:龍星如
平面設計:伍子杰
空間設計:A42
策展助理:林梓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