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源碼資本協辦的產融合作圓桌會系列之第一期新能源及綠色發展專題圓滿落幕。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三位新能源領域的教授學者和來自源碼資本、招商局、中廣核、華潤電力、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深圳燃氣等雙碳領域龍頭企業的行業領袖、專家、知名投資人圍繞雙碳領域的新機會、新視野、新賽道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和多維度的探討。

合影

?

開幕致辭

首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洋理工大學智慧儲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黃建偉教授發表了開幕致辭,向與會人員致以誠摯歡迎和衷心感謝。

?

黃建偉協理副校長表示,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而面對制約新能源開發利用的一系列因素,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智慧儲能技術研究中心,希望構建智慧儲能的技術研發體系,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真正解決行業基礎性問題。黃建偉協理副校長期待此次產融合作圓桌會議能夠成為能源行業內產、投、研各方攜手共進的一個契機,有力促進大灣區全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產學研一體合作框架。

?

會議回顧

會議由源碼資本執行董事胡建軍主持,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洋理工大學智慧儲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黃建偉教授發表開幕致辭。參與會議的大學人員包括理工學院教授趙俊華、紀冬旭、唐曉瑩,他們分別分享了雙碳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

?

主旨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教授介紹了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組建的智慧儲能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標是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新型國際化研發機構,不僅僅注重基礎研究,更關注如何高效促進先進成果的產業化。中心主要研究人員有黃建偉教授、董朝陽教授、顏清宇教授、Madhavi Srinivasan教授、趙俊華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新型鋰電池材料研發與鋰電池降損回收技術、鋰電池健康狀態估計與熱失控預警、新型電池系統研發與儲能系統預測、電池調頻能量管理系統、基于群體智能的電網控制、基于儲能系統共享經濟的關鍵技術、建筑虛擬儲能大規模應用的關鍵技術、儲能參與調頻輔助服務市場的研制設計、儲能輔助服務管理系統、儲能輔助服務管理系統等。

趙俊華教授還就他所在的團隊在深圳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的支持下,將人工智能應用到雙碳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了介紹。團隊主要專注于研究碳計量和碳市場、碳市場的仿真系統、交通減排等方向,目前已產出的研究成果包括世界上第一個基于碳衛星的人工智能模型、首個跨境碳市場交易品種的設計,以及和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機構合作的研發中心的車網互動、碳排放數據的分享和交易、全國碳市場仿真平臺等項目。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紀冬旭介紹了團隊對干熱型地熱能的研究與開發。團隊通過調研和勘探在深圳找到了豐富的地熱資源,采用梯級利用的方式,做到了高效采能、用能,目前已在深圳市龍崗區國際低碳城取得了初步進展。接下來,紀冬旭教授分享了關于余熱發電的研究和應用,包括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燃氣輪機尾氣管道上實現的余熱利用、與深圳燃氣集團共同探索中的冷能應用以及固態氧化物和燃料電池尾氣的循環利用,以及與中國電建集團合作在地熱勘探過程中嘗試利用同軸館道產生的溫差在地下原位發電后再進行中低溫發電等。

?

產融沙龍

在產融沙龍環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趙俊華和唐曉瑩、源碼資本執行董事胡建軍、華潤電力科學技術和數字化部副總經理趙雅文、安仕新能源首席技術官謝雪飛受邀進行同臺交流,針對“雙碳”領域,探討科技、產業、資本如何助力領域下一步的發展。

?

趙俊華教授分享了教授創業的普遍困難和不足,他指出,如何與業界對接和跑市場并不是科研團隊的主要任務和專長,和創投機構的合作還不是很多,希望創投機構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產學研三方的落地合作。

?

唐曉瑩教授介紹了在車網互動方面的產研聯動進展,指出車網互動目前的困難和挑戰,分享了正在與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合作的用戶研究,以及如何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安全和隱私等問題。

?

本次的圓桌會精彩紛呈,各位專家學者通過各自的學術報告對相關領域進行熱烈探討,現場的業內人士積極交流、反響熱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