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月31日,“2022全球學者學術影響力排行榜”名單發布,中國共9044名學者上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有15名學者入榜。他們是:理工學院唐本忠教授、朱世平教授、倪維明教授、崔曙光教授、黃乃正教授、黃建偉教授、許杰教授、周艷教授,數據科學學院張大鵬教授、羅智泉教授,醫學院黃憲達教授、朱寶亭教授、葉德全教授、劉國珍教授和人文社科學院范息濤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理工學院院長唐本忠教授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學科入榜,全球排名第76,中國排名第三。

? ? ? ?“全球學者庫”是以全球學者為主線,采集、加工和組織學術論文而形成的新型學術文獻查詢和分析系統,可以對全球學者進行文獻檢索和人才價值評估。用戶可以通過關注某些學科領域的頂尖人物而持續追蹤該領域的學科進展和研究前沿。經過近期的數據擴容,當前全球學者庫共收錄了國內外主流學術期刊6萬余種,收集的期刊論文及會議論文總量共計約1.5億篇,并以每天添加12000余篇中外論文的速度遞增。

?

唐本忠

中國科學院院士

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理工學院院長

入榜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

(全球排名76、中國排名第三)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別在華南理工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994年加盟香港科技大學,2009年、2017年、2020年先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世界科學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擔任理工學院院長、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唐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化學和先進功能材料研究。在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這一化學和材料前沿領域取得了原創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領者。

唐教授已發表學術論文1,900多篇,總引用超14,5000次,h因子為170。在學術會議上作了500多場邀請報告,擁有100多項授權專利。現任德國Wiley出版社發行的Aggregate《聚集體》雜志主編以及20多家國際科學雜志顧問、編委或客座編輯等。

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學者(B類,海外華裔科學家)資助。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Croucher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獎、美國化學會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分會MACRO 2012講座獎等。2014年獲伊朗國家科技部頒發的Khwarizmi國際獎、2015年獲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2014年至今連續當選全球材料和化學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科技盛典-CCTV 2018年度科技創新人物。2021年獲Nano Today國際科學獎。

?

張大鵬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

計算機視覺研究中心主任

港中大(深圳)-聯易融計算機視覺

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

入榜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中國排名13)

張大鵬教授目前任職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他是滑鐵盧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于1982年和1985年分別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HIT)計算機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1986年至1988年,張教授作為中國首批博士后從師于清華大學著名導師常桐院士。1994年,他又獲得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 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自2005年以來, 他一直擔任香港理工大學計算學系的講座教授(智能計算),并創建主持了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生物識別研究中心(UGC/CRC)。目前,他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同時張教授還長期擔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以及哈工大、北大、上海交大、國防科大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兼職教授。

他是國際圖像和圖形學報(IJIG)(http://www.worldscinet.com/ijig/ijig.shtml)以及Springer國際生物識別叢書(KISB)(http://www.springer.com/series/6191)的創始人和主編。40多年來一直從事模式識別,圖像處理以及生物特征識別研究,是掌紋識別、中醫四診量化及人臉美學等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其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獎, 如中韓授予的發明金獎及特殊金獎、日內瓦發明展銀獎,以及授予的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科學技術獎項“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優秀科研者”獎(http://www.croucher.org.hk/)等。張教授已出版了20多部相關專著、500余篇國際期刊論文和40多項美國、日本、中國專利。從2014年開始,他已連續八年被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為湯森路透)列為“高被引科學家”(http://highlycited.com) 。2021年,在國際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學的Top 1000名科學家評選中,張教授以H-Index 120排名85 (http://www.guide2research.com/scientists)。

張教授還是IEEE計算機學會杰出演講人,以及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終身會士、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和亞洲人工智能學會會士。張大鵬教授憑借其在生物特征識別領域的卓越成就,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和加拿大工程院兩院院士。

?

朱世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

深圳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院長

入榜學科:化學

朱教授是加拿大化學聯合會會士(2009),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0),加拿大工程聯合會會士(2011),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2014),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20)。2011年獲加拿大化學聯合會“大分子科學與工程獎”,2015年獲麥克馬斯特大學“杰出大學教授”最高榮譽稱號,2016年獲加拿大化工學會最高成就獎R.S. Jane Memorial Award。

朱教授長期致力于高分子化工教學與研究,專長聚合反應工程,在溶液法茂金屬烯烴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高端聚合物產品開發、聚合動力學建模及工業過程數字化、智能高分子材料創新等領域做出了原創性貢獻,現已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后150多名,并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多篇,引用1.8萬余次,H指數77。

?

羅智泉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學術)

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

數據科學學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騰訊 AI LAB?

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

入榜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

羅智泉教授目前執教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羅智泉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同年他經美國數學學會以及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聯合選拔(又稱陳省身項目),獲赴美攻讀博士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以及運籌學中心學習,并于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成為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終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主任以及加拿大國家科研講席教授。2003年至2014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以及ADC講席教授。自2014年5月,羅智泉教授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主管學術和科研。自2016年3月起,羅智泉教授兼任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自 2018年6月起,羅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騰訊 AI LAB 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

羅智泉教授曾榮獲2010年美國運籌學和管理學研究協會(INFORMS)頒發的Farkas獎,以表彰他在最優化領域的杰出貢獻。2018年,他獲得 Paul Y. Tseng 連續優化紀念獎(Paul Y. Tseng Memorial Lectureship i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他在優化、信號處理及通信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曾分別獲得2004年、2009年、2011和2015年IEEE信號處理學會、2011年國際通信大會以及2011年歐洲信號處理學會的最佳論文獎。羅教授同時是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和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會士 。2014年他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2021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羅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優化理論、算法設計以及其在信息科學中的應用。他多次被邀請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做大會特邀報告,他是2003年國際數學規劃會議大會以及2011年IEEE決策與控制大會特邀報告人、2006年IEEE SAM Workshop的杰出演講者、2013年IEEE SPAWC會議以及2014年IEEE通信理論國際研討會的大會特邀報告人。他曾任IEEE信號處理學會SPCOM技術委員會主席,曾擔任IEEE信號處理期刊主編以及《運籌學數學》(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和《數學規劃》(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國際著名雜志的編委。除了教學科研,羅教授還長期為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以及政府研究機構提供技術咨詢。

?

黃憲達

校長講座教授

醫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

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

入榜學科:生物學

黃憲達教授曾于1997年臺灣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臺灣中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終身教授、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系主任、副院長、臺灣生物資訊學會理事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校長講座教授、副院長(學生事務)和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

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信息、基因體學、智能生醫科技(藥物設計、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及生物數據庫等領域。已在國際上發表超過160篇論文,其中 SCI Impact Factor 超過10.0 以上者達45篇,包括Science, Nucleic Acids Research、Hepatology、PLoS Biology、J.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irculation、Biomaterial, Oncogene, Nature Immunology與Molecular Cell等高聲譽期刊。(被引~14, 200次,>10, 000次(近五年), h-index=56 in Google Scholar; ~9,500 次,h-index=48,13 highly-cited papers in Web of Science)。獲選高被引用學者,并獲得多個學術榮譽。

?

倪維明

校長講座教授

理工學院教授

入榜學科:數學

倪維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執教于理工學院。1972年,他獲得臺灣大學學士學位。服滿兩年兵役后,他于1979年獲得紐約大學(庫朗研究所)博士學位。他曾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助理教授,明尼蘇達大學教授。2010年至2017年,他在華東師范大學擔任偏微分方程中心主任。

倪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偏微分方程,近十年來專注于生物中的數學問題。他已在相關領域發表100余篇學術論文。倪教授為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主編。他的論文絕大多數均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上,并被大量地引用,倪教授還是全世界被引用最高的數學家之一。

?

朱寶亭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

校長講座教授

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生事務)

入榜學科:生物學,醫學

朱寶亭教授曾就讀于復旦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士,藥理學碩士),美國德州大學(藥理學博士),羅格斯大學(博士后)。此后朱教授曾先后受聘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和堪薩斯大學醫學院任教職。回國前,朱教授任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冠名杰出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及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生事務)。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礎分子藥理學及疾病分子機理學,已在國際上發表150 余篇高質量科學論文(被引約10000次),并獲得多個學術榮譽。

?

崔曙光

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院長

港中深-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

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理工學院教授

入榜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崔曙光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全球高被引學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養計劃首批入選人。崔教授于2005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國大學任教至講座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院長、港中深-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崔教授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數據驅動、AI賦能的大規模系統控制和資源管理。他已在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350多篇論文,是IEEE 信號處理協會2012年最佳論文獎獲得者,并曾擔任多個IEEE國際會議的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兩個IEEE國際期刊的指導委員會成員、主席,多個IEEE國際期刊的編委和領域主編,IEEE無線技術委員會的主席。他在2013年當選IEEE Fellow(博士畢業8年內入選,IEEE歷史上最快之一),在2014年入選IEEE通信協會杰出講師,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和ScienceWatch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名單。在2017年10月,基于其在物聯網和數據分析領域的學術聲譽,他應阿里巴巴集團的邀請到杭州,作為13名科學家之一為阿里巴巴達摩院的成立提供了戰略性意見。崔教授在2020年獲得IEEE ICC最佳論文獎,IEEE ICIP最佳論文列表,IEEE GLOBECOM最佳論文獎,中國ICT2020創新應用獎,Chinagraph首個圖形開源數據集獎,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通信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

黃乃正

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理工學院教授

入榜學科:化學

黃乃正于1973于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理學士學位,隨即獲蜆殼留英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進修,于1976年獲頒哲學博士學位后,再赴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兩年。1979至1980年,黃教授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任Ramsay紀念研究員,開展獨立研究工作;1980至198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乃正于1983年返回港中大任教,曾于1995至1997年任港中大化學系系主任。并于2002至2010年7月出任港中大新亞書院院長;2004年至2013年出任研究事務委員會主席, 及2009年到2013年任副校長。2012年至2018年任理學院院長,并于2014年1月至2020年底重新出任新亞書院院長。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研究教授, 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管理委員會主席和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長期杰出客座教授,并出任多所內地大學的客座及顧問教授。

黃乃正主力研究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之合成,以及合成方法學研究。現為多份國際及內地化學期刊編委、資深評委或學術諮詢委員。黃乃正曾獲邀于國際及內地各化學研討會作大會及特邀報告八十多次,迄今共發表文章逾二百七十篇。

黃乃正曾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年)、香港裘槎基金會杰出研究獎(1999年);并分別于1999年,2004年及2015年分別獲選為中國科學院,發展中世界科學院(前稱第三世界科學院)及香港科學院院士。

?

葉德全

校長講座教授

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與創新)

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主任

入榜學科:生物學

葉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并于1988年獲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科研項目獲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連續資助25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轉導及在固有免疫細胞中的作用,炎癥機制和病理模型及相關藥物靶標的發現。先后與強生、諾華、GSK等公司開展研發合作,作為第一發明人獲批美國專利2項、中國專利1項,共同發明人專利2項。發表SCI學術論文198篇,被引1萬多次。于2010年回國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藥學院院長;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門大學講座教授。學術兼職包括FASEB Journal副主編,Pharmacological Reviews 副主編,Physiological Reviews副主編, Molecular Pharmacology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編委。

?

黃建偉

校長講座教授、

協理副校長(候任)

理工學院副院長

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

和群體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入榜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黃建偉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協理副校長(候任)、理工學院副院長,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和群體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他是IEEE Fellow,AAIA Fellow,IEEE通信學會杰出講者,湯森路透計算機科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深圳市鵬城特聘教授,廣東省珠江科技領軍人才。

黃教授長期專注于網絡通信、網絡經濟學和群體智能交叉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其特色是基于經濟學和博弈論解決復雜網絡中的資源分配和優化問題。他已發表7部學術專著和320余篇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論文,被谷歌學術引用超過15000 次,H-index為 62,9篇論文入選ESI高引論文,1篇文章入選ESI熱點論文。他11次獲得國際會議和期刊的最佳論文獎,連續于2016、2017年入圍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2020 、2021年入選斯坦福大學評選的“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2022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黃建偉教授長期活躍于IEEE通信學會,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CR Q1)的主編(Editor-in-Chief),曾任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in-Chief)和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Technology News 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in-Chief)。他現任IEEE Koji Kobayashi 計算機和通信獎評獎委員會的成員。

?

范息濤

人文社科學院客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偉倫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

?入榜學科:社會科學,教育學

范息濤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偉倫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在此之前,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院長和校長講座教授,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及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澳門大學代副校長(學術)。在他就任澳門大學之前,歷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終身教授、冠名講座終身教授,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他于1993年獲得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1989年獲得美國楊百翰大學英語教學碩士,1982年獲得中國昆明工學院(現昆明理工大學)英語教學學士。

他的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是教育/心理學科的研究方法論,應用定量方法,教育及心理測試,元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的應用和跨學科研究。他曾任美國教育心理學術期刊《教育與心理測量》副編輯(2000-2004)及主編(2004-2010)。范息濤教授于2012年獲選為美國教育研究學會會士。范息濤教授曾參與眾多由美國聯邦機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教育科學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其他資金來源資助的大型研究項目,以及由澳門特區政府及澳門大學資助多個研究項目。范息濤教授在教育和心理學領域極具競爭力的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及書籍章節超過200篇。范息濤教授在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學術研究成果為世界各國學者廣泛引用 (例如:“谷歌學術搜索”引用>30,000; h index = 65)。

?


許杰

理工學院副教授

入榜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許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5G/6G 通信、無線能量傳輸、無人機通信、移動邊緣計算和機器學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超過100篇,谷歌引用8700余次,其中,13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3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曾獲得2019年IEEE通信學會亞太地區杰出青年學者獎、2019年IEEE無線通信技術委員會杰出青年學者獎、2017年IEEE信號處理學會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2019年中國國際通信大會(IEEE/CIC ICCC)最佳論文獎、愛思唯爾2020/2021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擔任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的編委,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和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的客座編輯,以及2019年IEEE全球通信大會(IEEE Globecom 2019)無線通信分會共同主席。

?

周艷

理工學院教授

入榜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物理學

周艷教授于2003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獲得本科學位,2005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并于2009年從瑞典皇家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1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現任理工學院教授。周艷教授于2003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獲得本科學位,2005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并于2009年從瑞典皇家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主要從事新一代自旋電子學物理和器件研究,包括自旋電子振蕩器、磁存儲器和自旋拓撲結構的信息處理和存儲應用。他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IEEE, Nature Physics,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NPG Asia Materials和Nano Letters等高影響力論文,他引累計10000余次。其中30余篇文章入選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他的研究工作被Phys.org, Science Daily, IEEE Spectrum, Storage Newsletter等廣泛報道。周教授現擔任IEEE高級會員和Scientific Reports編委,磁電領域專業期刊IEEE Magnetics Letters 編委會成員(Editorial Board Member)。他同時也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審稿人。

?

劉國珍

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生事務)

醫學院副教授

入榜學科:化學

劉國珍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生事務)。劉教授畢業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Justin?Gooding教授。劉教授曾擔任新南威爾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并獲得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授予的未來學者榮譽(ARC?Future?Fellow)、新南威爾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榮譽副教授。劉教授憑借新一代癌癥免疫療法,?獲得2020年度喬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醫學女科學家獎(Georgina?Sweet?Award?for?Women?in?Quantitative?Biomedical?Science)。除了在學術界的教學和科研經歷,劉教授在工業界也累積了豐富的生物醫療器械研發和管理經驗。她曾(2011-2015)擔任美國醫療器械公司AgaMatrix?Inc.?研發部經理(中國),主要負責血糖試紙條的配方和生產。劉教授是澳大利亞初創公司Bio-Sens?Tech的聯合創始人。

劉教授主要從事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和可轉化生物技術的研究,她一直致力于開發和研究前沿的生物傳感器技術,智能納米顆粒,及醫療器械來精準診療,管理及預防和我們免疫系統相關的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敗血癥,帕金森癥,抑郁癥等,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她在Adv. Funct. Mat., Adv. Sci.、Trends Biotech、Angew. Chem. Int. Ed.、Biosens. Bioelectron、ACS Sens、 Anal. Chem.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00余篇,撰寫專著2章,申請并授權世界發明專利9項。她的專利技術先后獲得了500多萬澳元的來自澳大利亞政府和工業界(包括世界制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研究基金。在任職華中師范大學期間(2009-2015),劉教授先后獲得了中國國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的資助。目前,劉教授擔任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雜志Biosensors and Biomolecular Electronics部的總編輯,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雜志特刊編輯。劉教授目前擔任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傳感器理事會(IEEE Sensor Council)NSW 分會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