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公布2020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名單,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李瀟雨老師申報的項目《近代西方中國圖像學中的華南海疆研究》獲得一般項目立項。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由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主辦。該小組受省委、省政府委托,領導全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工作,統籌協調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事業的發展。該規劃項目包含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嶺南文化項目和后期資助項目。獲資助的一般項目將有助于推進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的基礎研究,及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應用研究。

?

?

李瀟雨老師的課題《近代西方中國圖像學中的華南海疆研究》將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圖像學研究。該研究將著重討論圖像以及具體的符號如何形成一個獨立且復雜的、具有特定運作邏輯的意義生產機制,考察近代西方如何生產關于中國的知識。

具體研究中,李瀟雨老師一方面將對華南海疆圖像進行脈絡式探索,對其中的外銷畫、攝影、水彩畫、銅版畫等系統討論,在圖像體系內部建立類型比較研究;也試圖拓寬圖像研究的范式,將圖像材料納入社會史、傳播史、文化史的討論范疇。另一方面李瀟雨老師也將重點分析近代西方人的視覺作品如何建構兼具繁榮、落后、文明、低等的華南形象,并討論這些矛盾形象背后的文化、政治意義。

李瀟雨老師表示,在歷史上,西方人對中國的觀察與描述粗略分為語言和圖像兩種,前者大致以13世紀傳教士撰寫的行記為先河,后者則發軔于17世紀出訪中國的傳教士畫作,其后伴隨著中西交通的深入與歐洲“印刷資本主義”的活躍發展成以插畫、水彩畫、油畫、攝影集為載體的“中國圖像體系”。這一圖像體系既是承載認識與想象的中介,反映了歷史上不同利益主體對中國進行的觀念建構,也塑造了歐洲人關于中國的普遍性認知和想象,因此作為知識的再現類型意義重大。當然,除了學理上的重要性外,西方的中國圖像體系內部數量豐富、類型多樣、信息量巨大,注定意味著這些歷史材料將會是研究的“富礦”。

為了在研究上更加有的放矢和貼近“本土”,李瀟雨老師特別從“華南海疆”這個人文地理的角度去規限自己在“中國圖像體系”里的研究對象。

?

知識點

?

“華南海疆”指的是華南地區的陸地范圍及其近海水域、內陸河網,包括廣州、汕頭、潮州、香港、澳門等城市,也包括珠江、北江、黃埔河道及其周邊等地方水道和近海區域。

之所以強調“海疆”,是因為近代來華的西方人并不局限于我們通常著重看待的城市與陸地。而上文提到的這些“接觸區”作為中國與海外交往的前沿地帶,成為西人訪華的重要目的地,也成為西方人圖像再現的重要對象。

?

李瀟雨老師簡介

李瀟雨老師于2014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從2015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她的研究領域為視覺文化研究,空間與文化政治,中國現代性。相關學術研究多次發表于《文藝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東亞觀念史集刊》、《文化縱橫》、《二十一世紀》(香港)、《學海》和《山花》等期刊。

?

對話李瀟雨老師

?

問:對于“近代西方中國圖像學中的華南海疆研究”課題,您的研究靈感是什么?

答:我在碩士階段的時候就對文化研究和視覺研究產生了強烈興趣。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這一領域“觸角廣闊”,大有可為,但要開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就必須在一個具體的生產、流通的場域中將視覺材料“歷史化”,并立足于此,來討論和回應更廣泛的文化史、藝術史、社會史等相關問題。因此,在寫博士論文時,我選擇以1860至1911年間外國旅華攝影師在中國的攝影作品為研究對象。不過,我舍棄了傳統的藝術史、攝影史考察取徑,致力于討論同一批照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與20世紀90年代以降的當代中國這兩個不同的社會語境和時段中的具體運用方式,以分析視覺再現、歷史敘述、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討論“民族”、“革命”、“中國”等概念如何被攝影再現和塑造。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可以在“雙時軌”的對比結構中為晚清視覺文化研究打開新的探討空間。

博士論文給了我系統考察圖像與其他學科之間關系的機會,也為我提供了相應的思考和寫作訓練。本次我的廣東省哲學社科研究課題就是從這樣的積累中生發出來的,也是我自己這些年研究興趣生長的結果。

?

問:作為教授通識教育的老師,您會和同學們分享哪些研究經驗,如何引導、幫助對文化研究課題感興趣的同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

答:我在港中大(深圳)開設了兩門通識課,不論是課程討論的題目還是具體教授的內容,都貫徹著自己的學術訓練、研究經驗和學術旨趣。我主講的其中一門名叫“視覺中國:從1860到2010”的課程更加鮮明地體現了我的研究興趣:以各種視覺材料來討論中國從19世紀中葉至當下的文化史。但課堂畢竟不是研究經驗分享會,因此不管是介紹方法論還是提供問題視角,可能對同學而言更多地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我每年都會擔任“暑期社會實踐”的導師,指導一些學生項目組進行實際的研究和考察。相較于課堂,社會實踐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同學進行研究。同學們通過與我的討論、與組員的配合與實操,來得到更加具體和深入的學習機會,更能深入理解理論與現實、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復雜關系。

?

問:關于學術研究,你有哪些想跟同學/我們分享的呢?

答:我想談談自己的老本行——文化研究。一方面,這個學科新生不久,生氣勃勃;另一方面,它似乎又無所不包,但又大而無當。不過對我而言,文化研究是一個在討論議題上龐雜,學術旨趣卻相對固定的學科:一方面,它研究和討論的對象是復數的,可以是主體性與身份政治,族群關系與國族建設、性別議題、各種視覺再現問題,甚至是空間的性質和生產方式;而因應著這些多元的文化議題,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是跨越傳統學科界限的,多種學科的理論資源的都可以建構其分析和批評框架。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帶著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具有“實踐的品格,政治學的旨趣,批判性取向以及開放的特點”,因此它不喜做“不及物”式的空談,而往往是非常“接地氣”的,有著熱烈的現實關懷。這些年來,作為一個以討論“文化”為業的學人,我在學術訓練中得到了一種思維方法的鍛造:從單維到多維,從平面向縱深。但如何跳出自己經驗和眼界的窄門,開拓自己的議題與社會的連接,剖析其復雜性,不僅是我,也是每個有志于此的人所要面對的功課。

與此同時,文化研究畢竟是一門人文學科,它對你的訓練將塑造你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人文學科呼喚和依靠感受,但同時,它也需要抽象和理性:我們通過人文學科的訓練,來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建構起一個深入的考察框架尋求解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鍛煉著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共情能力;而在整理和呈現自己的思考時,我們需要面對觀點,邏輯,以及經驗材料之間的協調,也需要時時拷問觀察、理解和共情的邊界。這種不斷的建構、質疑和推翻帶來及其有趣的成長,將幫助你成為一個更深刻、更準確、更自省、更有洞察力的人。

?

李瀟雨老師與同學們的課堂合影

?

內容及圖片由李瀟雨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