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 | 人文社科學院本科生的兩篇論文被2019國際語用學大會收錄

楊心怡(左)、盧國瑾(右)與 Yap Foong Ha教授討論問題
?
? ? ? ? 我校學生撰寫的兩篇論文都源自“TRA2520文本分析及閱讀”課程的作業。這門課程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翻譯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盧國瑾同學獨立完成的論文基于她的一個課程項目,其研究針對媒體及公共話語中自我或他人的負面呈現,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優越理論。楊心怡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基于課程中關于多模態和中國大城市發展的內容,該論文探索了開放、綠色、創新、文化、時尚、未來的主題下深圳形象的建構。兩篇論文分別被“在媒體上創造和分享公共幽默”及“公共話語中的視覺形象和身份建構”小組會議接受。
? ? ? ??第16屆國際語用學大會(IPrA)將于2019年6月9日至14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召開,這是該會議第二次在亞洲舉辦。國際語用學大會是全球規模最大、最知名的語言學會議之一,每兩到三年舉行一次。 會議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研究人員,以推動語言使用研究的進展,助力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
?
【論文詳情】

楊心怡(左)和盧國瑾(右)合影
?
? ? ? ? 盧國瑾的論文《笑話中的“你“ : 從優越論視角看喜劇脫口秀中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YOU are in my joke!”: On the use of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 in standup com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iority Theory)探討了在喜劇脫口秀中,表演者如何用第二人稱代詞來嘲笑自己和他人。通過對話分析和批評性話語分析,該研究確定了第二人稱代詞的兩個特征: 一、拉遠講者和聽眾的距離,從而塑造一個特指的為聽眾嘲笑的“低級”對象;二、拉近講者和聽眾的距離,并進一步讓聽眾感到自身的“優越”而發笑。針對媒體及公共話語中自我或他人的負面呈現這一現有討論,本研究加入了特指和通指的考量維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優越理論。
? ? ? ? 《 “鵬城”深圳形象的視覺表征:以中國現代化大都市宣傳片為例的多重模態分析》(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Shenzhen, ‘City of the Soaring Eagle’: A multimodal analysis of China’s futuristic mega-city) 由楊心怡作為第一作者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Foong Ha YAP 教授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鄧誼博士合作完成。論文分析了2018年深圳官方城市宣傳片《深圳·中國》如何通過視覺影像和大量的傳播符號來塑造深圳作為現代化大都市、高新科研中心和未來主義感的綠色生態城市的形象。論文以社會符號學為框架,具體從《深圳·中國》的顏色、音樂、動態鏡頭、攝影技巧等方面分析該宣傳片是如何構建現代化、國際化的“鵬城”的。該論文屬于城市宣傳片中的符號研究——通過對多模態化的宣傳片進行分析,論文探索了開放、綠色、創新、文化、時尚、未來的主題下深圳形象的建構。

盧國瑾
人文社科學院、學勤書院
翻譯專業
2016級本科生
高中畢業于昆明市第一中學
?
? ? ? ? 我的論文源自大二下學期修讀“TRA2520文本分析及閱讀”課程時撰寫的期末論文。當時,我選了一個和喜劇脫口秀有關的主題,就是希望寫的過程不要太痛苦。這篇論文和我其他“極限操作”撰寫的期末論文沒什么區別,所以當老師提出讓我試試發表的時候,可能只激動了一秒鐘之后,我就感到忐忑。最后,我還是鼓起勇氣,決定試一試。在準備論文摘要的過程中,為了更有條理地呈現自己的想法,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很感謝Yap教授在此期間對我的鼓勵和幫助。這次體驗也讓我明白,興趣是很好的推動力,但想要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都不能少了勇氣和毅力。
?

?
楊心怡
人文社科學院、逸夫書院
翻譯專業
2016級本科生
高中畢業于貴陽市第一中學
?
? ? ? ? 這次研究的準備時間非常緊張,從擬定題目到完成摘要只有兩周左右的時間。期間,我在選題、數據搜集、數據分類等方面遇到了許多難題,多虧有Yap Foong Ha教授和鄧誼博士的幫助,我才能一一克服。這次的研究題目在符號學和語用學領域非常新穎,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Yap教授的課程上掌握的多重模態的分析框架。Yap教授在這次研究中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正是得益于Yap教授給予我一對一的深入指導,我撰寫的篇論文才能順利被IPrA大會接受。此外,鄧誼博士在研究方法上也給予我很多寶貴的建議。在她們的幫助下,我也加深了對該領域的理解,拓寬了視野,增強了知識儲備。
?
【導師介紹】
?
? ? ? ? Yap Foong Ha教授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Yap Foong Ha教授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她先后任教于康奈爾大學、上智大學(東京)、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語言轉換、語言類型學(跨語言研究)、語言習得與處理、認知功能語言學和語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