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媒VS港中大(深圳) 南北兩高校同題討論青春文學
? ? ? ?獲國際安徒生獎之后 南北兩高校同題討論青春文學的得與失
? ? ? ?文學與青春包裹下的曹文軒
? ? ? ?“恰同學少年”80后與90后是我青春對話
? ? ? ?時間:4月25日
? ? ?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活動中心
? ? ? ?林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師):本次研討會的緣起,在于近期曹文軒老師的獲獎將兒童文學和青春文學又一次帶入了大眾的視野。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少年兒童文學體制的發展脈絡,至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出現了一大新變,即“青春文學”這一文化現象的崛起。以《萌芽》雜志及其主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為主導,在種種青春文學期刊和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合力扶持下,青春書寫蔚然成風,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與狂歡。這群1980年代出生的少年作家被稱為中國新一代的文學代表。隨后中國作家協會將“80后”作家納入體制,青春文學自此正式登堂入室,進入嚴肅文學的研究視野。我自己親歷了80后寫作的盛行,與好友都曾創作、出版過青春文學作品,也因此得以進入北大中文系,所以對這個議題有特別的情結。而你們是95后一代,某種程度上見證了青春文學的沒落。希望借助本次討論,呈現兩代人對于青春文學不同的經驗記憶,從而探討和反思青春文學的意義、價值與出路。
? ? ? ?
? ? ? ?能說青春文學是好的文學或者不好的文學嗎?
? ? ? ?盧韻(經管學院大一):《萌芽》陪伴了我的少年時光,然而現在再讀《萌芽》,發現籠罩全書的都是“淡淡的憂傷”,故事情節存在相似的套路。隨著時間推移,青春文學是否有些異化?“新概念”本是為打破應試作文的窠臼而設,然而自身也逐漸不可避免地流于模式化。感覺80后還能表達出少年對世界獨立的思考與質詢,而90后大多數選擇了去模仿。
? ? ? ?陳潔兒(經管學院大一):我認為這種兩代人之間的差異與時代有很大關系。80后與90后成長的環境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相差的十年足以改變我們看問題的方式與生活的習慣。80后的青少年時期互聯網還未普及,讀書、寫作、投稿是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而90后成長的時代已步入一個嶄新的世紀,互聯網時代的迅速到來以及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沖淡了寫作的作用,少年們開始尋求其他方式表達自我。
? ? ? ?段然(經管學院大一):我覺得如今的“泛娛樂化時代”對新概念作文大賽影響力的減弱,或者說參賽作文質量的下滑有一定責任。快餐式的文化體驗與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人們的精神感觸愈發遲鈍。商業化所帶來的功利心理也讓青春文學的創作不再純粹,甚至陷入了創作模式的窠臼中。
? ? ? ?陳敏(經管學院大一):微博、微信、QQ空間這些網絡平臺給青年們提供了太多可表達想法的途徑,以至于思考與表述越來越碎片化,來不及沉淀,其中理性、邏輯,甚至情感的力度當然就會相應減弱。
? ? ? ?陳佳雯(經管學院大一):我想到了美國“垮掉的一代”,他們的作品很多時候也是在講述青春時期的騷動,但對比國內的青春文學,兩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不是因為題材上的不同,而是本身的文學價值就有高低之分。
? ? ? ?李修齊(經管學院大一):對我來說,真正的青春文學應該像福克納說的那樣:“通過鼓舞人類,喚起人類原有的榮耀、勇氣、榮譽、希望、自豪、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去幫助他們學會忍耐?!狈从^國內大多數青春文學,或許包裝精致,又或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但缺少的恰恰是對“人類原有的榮耀”的描寫,以至于讀后就忘,內心空虛。
? ? ? ?張晨辰(經管學院大一):我們能說青春文學是好的文學或者不好的文學嗎?如今有些青春文學寫手戲稱自己以前的作品為黑歷史。到底是因為作者從少年走向青年,心智愈發成熟?還是僅僅因為青春文學不是“好的文學”?我反而認為,正是當年少年人懵懂的眼光,“淺薄”的思考,反映了生活,亦反映了時代。這不是對苦難的書寫,不那么深刻,然而青春文學讓少年們在最懵懂的時候感受到了生活的藝術性,這正是它的功勞。無論什么文學都無法跳出自己所在的時代背景,通過閱讀這些文字,重回那些歲月,或者感受另一種青春,也是青春文學的價值所在。只有郭敬明、韓寒才配擁有青春文學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寫小文的年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文學。
? ? ?? ?
? ? ? ?應該學會利用商業視角去推廣優秀的青春文學作品
? ? ? ?丁若虛(經管學院大一):曾經我們認為青春文學的文學性逐漸被商業性所覆蓋,但不能忽略的是,現在也出現了一個商業性回歸文學性的趨勢,那便是利用商業的力量,推動文學的發展。通過公司的包裝,包括明星經濟學和書籍的設計裝幀,增大文學作品的吸引力。如郭敬明的ZUI最世文化打開了青春文學市場,開始通過“文學之新”大賽挖掘新的青春文學作家,之后通過版面設計與包裝,打造“明星寫手”吸引消費者,使青春文學發展為一個產業,盈利超越傳統的嚴肅文學,常年占據銷量排行榜的前列。韓寒監制的ONE?app也著眼于發現新銳作家,然后將文章出版成書,同樣在考慮占據市場份額盈利。而文學與影視的互動,通過電影的改編,一定意義上甚至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一點對嚴肅文學也有借鑒價值。我們應該學會利用商業視角去推廣優秀的青春文學作品。
? ? ? ?周亞楠(理工學院大一):對比一下中外關于商業化的態度,西式玄幻冒險、日式ACGN產業鏈等,都有極強的商業化特點,人們也消費得樂此不疲。而為何中國青春文學一旦商業化便飽受詬???在青春文學商業化十分可行的時代背景下,保留文學性不應該成為一種束縛。從國外的成功經驗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等來看,青春文學市場廣大,但是中國始終沒有找到商業化與文學成功的結合之路。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文學商業化的訴求是一種無法避免的歷史潮流,這就要求作者在某一程度上需要迎合市場需求。但文化更多時候是與市場脫節的,經濟發展過快,文化標準卻依然受到很多限制,太過保守,對于青春文學的包容性不夠。
? ? ? ?對“新概念作文大賽”的沒落深感惋惜
? ? ? ?張思靜(特邀嘉賓,曾蟬聯兩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在談論“新概念”時我們喜歡將它和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趨勢聯系起來,視之為發掘和扶植新一代寫作人才并改變文壇風尚的契機。然而我始終認為,“新概念”應該放在教育史而非文學史的脈絡中進行談論,如果沒有中國教育界過分重理輕文的環境,就不會有“新概念”的激動人心。
? ? ? ?與此相關,很多人說“新概念”的沒落是因為青春文學的沒落,然而我始終覺得真正導致“新概念”沒落的是它不再和高校招生掛鉤。這并不是說參賽者都是懷著純粹功利的目的來參與比賽,事實上,曾經的“新概念”對參賽者最大的吸引力來自于它所昭示的文理平等的理念。
? ? ? ?從本質上來說,這個競賽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在于激發或推廣了任何新的文學概念,或者為文壇帶入任何青春的元素,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評判體系,在對錯分明的應試世界里,加入了對個性的訴求。我想,對于我們那一代在“新概念”鼎盛時期成長起來的學生而言,不管是作者還是讀者,不管有沒有親身參與比賽,對它的存在都是心懷感激的:在性格成型最關鍵的時期,我們被告知試卷和題集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獨立思考和質疑權威是值得嘉獎的品質;叛逆并不是一種罪惡,而獲得師長的認可也并不需要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對“新概念”的沒落深感惋惜。
? ? ? ?王玥(經管學院大一):父母對我們閱讀的介入,反而將我們推向了一些作品。青春中的我們渴望脫離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我們逐漸找尋到身為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這種心理讓我們與很多青春文學中反叛的主角產生了共鳴,這可能也是為什么青春文學受到青少年追捧很重要的一點。
? ? ? ?張莉萍(翻譯研一):其實回想讀青春文學的日子,我一點也不羞愧,相反,我覺得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充滿懷念,甚至有點驕傲。青春是一種狀態,青春文學剛好滿足了那個年齡段的情感需求,是對青春的一種記錄,這是青春文學最大的意義。現在它們被陸續拍成電影電視劇,走向市場化,正說明了它們具備一定的魅力和市場號召力,我們也往往借此消費青春,緬懷青春。
? ? ? ?記錄/張嘉霖?整理/李修齊?高逸楓?林崢?攝影/彭文穎
? ? ???
他的獲獎對于中國文學意味著什么?
? ? ?時間:4月26日
? ? ?地點:中國傳媒大學52號樓101室
? ? ?顏浩(中國傳媒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剛剛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這是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中國文學的又一殊榮。作為中國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曹文軒小說的關注重點和審美特質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他的作品具有什么樣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觀?他的獲獎對于中國文學意味著什么?我們今天將圍繞這些重點問題,進行全面客觀、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與討論。
? ? ?曹文軒所寫的成長不是一種真實的成長
? ? ?顧彥秋(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我想主要從三個關鍵詞來談曹文軒小說的特色。第一個詞是“苦難”,表現童年時期的苦難是其作品最顯著的特征;第二個詞是“美”,這種美是古典的、詩意的,作家寫苦難也遵循美的原則;第三個詞是“成長”,曹文軒筆下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都經歷了成長,在苦難中,更是在深重的孤獨感中成長。但我也認為,曹文軒所寫的成長并不是一種真實的成長。如《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和細馬,一個孩子在面對“家破人亡”這么巨大的苦難時,真的能完成那種成年人都自嘆不如的處變不驚、堅韌不拔的成長么?我覺得是令人懷疑的。
? ? ?楊靈敏(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如果說曹文軒的小說有哪些打動我的地方,那一定是在人美景美的蘇北水鄉發生的悲劇故事,以及由此帶來的歷史莊嚴感與沉重感,這或許是區分其與一般意義的兒童文學作品的標志所在。讀曹文軒的小說讓我獲得了一種真實的感動,這種感動來源于書中人物超越普通意義的成長挫折和苦難經歷。然而,苦難敘述不應僅僅作為一種審美手段,它的背后應當有更深刻的歷史形態的展現。如《草房子》中秦大奶奶的一生,不僅是個人悲劇,還是時代的悲劇,但曹文軒并沒有完成這個人物的塑造,最終讓這個滿腹仇怨的老太太被油麻地的人情美給感化了。將苦難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戰勝苦難的過程卻被輕描淡寫地處理,實在令人遺憾。
? ? ?無疑會將他的鄉村書寫
? ? ?帶入某種虛幻的境地
? ? ?張培培(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讀曹文軒的小說,最容易感受到“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的古典情致,這來自于作者賦予人物的苦難體驗。但我認為小說中的苦難并沒有被刻意渲染和夸大,而是用詩意的環境淡化物質貧困、生老病死的悲哀,用悲憫的情懷突出人性的善良和靈魂的純凈。曹文軒的小說追求的“美善合一”和西方文學追求的“美真合一”是有區別的。他的小說的古典美是人物自然人性的散發,這與作者將文學的審美教育和人性教育融合的創作理念是一致的。曹文軒小說的閱讀對象大多為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他們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但是精神追求還很模糊,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他們對小說中描述的苦難沒有切身經歷,但卻能被其中善良美好的人性所感染和吸引,我認為這就是少兒文學應當完成的目標。
? ? ?種曉陽(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我認為曹文軒小說里的“真和美”是一致的,并沒有刻意夸大“美”而犧牲“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要放在作品所表現的環境中,我們現在對作品中“苦難”的展現所生發出來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站在當下、并且指涉當下的。但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苦難”就是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形態,人與人之間就是體現出那樣的人性之美。所以曹文軒的小說世界是真實的,它展現的是那個時代的真實,而不是我們基于當下對“真實”的定義。當然,作品肯定有文學化的表達,但我認為那是基于現實、真實合理的美化。
? ? ?謝擎矞(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我認為曹文軒小說在古典美的外殼下,有意對鄉村世界進行了美化。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對城市的刻意“塑造”-——城市是作為鄉村世界的對立面存在的。這種對鄉村的美化和對城市的貶抑是基于曹文軒“美比真更重要”的創作觀,但這無疑會將他的鄉村書寫帶入某種虛幻的境地。景致優美、人情醇厚的油麻地是一個“桃花源”,在這里保存了作者對于美好世界的全部想象,但這個油麻地與現實中國是脫節的。作為讀者,我可能會被油麻地的人和事所感動,但很難被震撼。
? ? ?徐?。ㄊ锥紟煼洞髮W2015級文藝學專業博士生):一般認為曹文軒是一位頗有古典風情的作家,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他有非?,F代的一面。以《根鳥》這部作品為例,它的主題是追問人為什么活著?為何追求這樣深刻的終極命題?答案是什么?作家自己可能并不明確。這就一點不“古典”。因為古典時代個體的價值是明晰的。只有在現代語境下,個體存在的意義才成為了問題。伊格爾頓在《人生的意義》中指出,人活著的意義在于他人。而根鳥活著的意義在于自我完善,曹文軒是以一種審美關照的方式來看待苦難的。這確實很崇高,但也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是對于苦難缺少反思,根鳥兩次上當被歸結為“他就是一個輕信的人”,讓人懷疑他的理性有沒有在苦難中成長起來。二是極度張揚自我會導致他者的客體化。如果將苦難的審美意義過分拔高,就會導致對苦難的透支。
? ? ?缺乏兒童文學應有的奇幻或者“秘密”的東西
? ? ?顧靜燕(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我認為在談論兒童文學時,首先應該確認“兒童是什么”。兒童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被創造和被賦予的。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區別不在于兒童有好奇心,而在于羞恥心,正是羞恥心和儀式感將兒童和成人分隔開來。但隨著電視和網絡的普及,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本來被認為屬于兒童的那種簡單、不成熟和本來應該屬于成人的復雜、成熟的東西漸漸趨同。其實這在曹文軒的小說中也能看到。盡管這次曹文軒獲得的是安徒生文學獎,說明他的小說依然被視為兒童文學,但在我看來曹文軒小說中缺乏兒童文學應有的那種奇幻、或者“秘密”的東西。
? ? ??張曉燕(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曹文軒曾評論過當代文學中的“作坊情結”,認為以“生活氣息濃郁”的地方特色描寫尋求自己在文壇的立足之地,是拿“土特產”與人相爭的路數。但是反觀他的作品,其中就充滿了“生活氣息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田園格調的蘇北水鄉、柔弱純凈的古典女性。也正是這些帶有鮮明地域色彩和中國特色的故事,成為其最終得到西方文學體系認可的原因。安徒生獎選擇曹文軒,正如同諾貝爾文學獎選擇莫言一樣,折射出西方對中國的審美想象只來自于古典、傳統的那部分。
? ? ??除此之外,中國在現代化進程所走過的道路、當代文化呈現的紛繁特點都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它們在審美過程中被遮蔽和忽略了。這種忽略也說明在西方價值體系中,中國文化理所應當是一個停滯、永遠傳統且只能傳統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曹文軒小說中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否體現出作者對于西方世界中國想象的刻意迎合?
? ? ?曹文軒作品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歷來是備受爭議的。盡管他做出了解釋,稱自己是以美學立場而不是性別立場來塑造女性形象。但是我認為他的解釋似乎不足以說明他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的男性中心立場。那些女性不論是作為引導者(如溫幼菊)、陪伴者(如紙月),還是引誘者(如秋蔓),都僅僅是男性成長過程中的陪襯,缺乏自身應有的獨立意志。女性只能成為一種模式化、類型化的符號存在于男性主導的世界中,這不能不說是曹文軒小說重要的價值缺陷。
? ? 整理/顏浩?攝影/房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