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月26下午,“中國文化大講堂”第十一講開講。北京大學王守常教授分享了他在多年研究中得出的對于中國文化與中國智慧的思考,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發人深思的講座。

? ? ? “文化是不能簡單地用先進與落后來考量的。’’王教授首先著重闡釋了這一觀點。在近現代,我們常常盲目地給中國文化貼上傳統,甚至落后的標簽。王教授指出,這一觀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因為農業文明在與工業文明的競爭中處于完全下風,導致了中國文化受到了許多虛妄的指責。然而,文化的概念是寬泛的,文化內部也必定是存在糟粕與精華的,用先進與落后對文化進行簡單的判斷,是一種極為不負責任的態度。

? ? ??

? ? ? ?隨后,王教授提出了“理論批判”和“政治批判”的概念,前者側重于學術上嚴謹的研究,而后者側重于某種概念被運用到社會中產生的影響。在從前者到后者的過程中,一個概念難免被斷章取義甚至曲解。五四后對中國文化過度的“政治批判”使人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解。他舉了”存天理,滅人欲“一例證明他的觀點。我們往往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將其定為儒家束縛人性的證據。然而結合上下文,朱熹并不反對“飲食男女”這種基本的人性,他對“人欲”的定義更加側重于過度消費的概念,同時所謂“天理”中的“天”其實取的是“自然發生的”這一意思。王教授提出觀點后總能用嚴密的文獻論據作為支撐,體現了學者治學嚴謹的態度。

? ? ? ?為了幫助同學們真正地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智慧,王教授接下來闡述了中國的概念。最早的關于中國的概念來自于《戰國策》中的“華夏”一詞。“有章服之美”是為華,“有禮儀之大”是為夏。而在地理上,中國的概念則有“中國在內,夷狄在外”,“五星生東方利中國“等,凝聚著先民樸素的智慧。宋朝提出的中國論則把禮儀作為重要標準,認為中國與夷狄的區分在于禮儀,否則中國與夷狄別無二致。

? ? ??

? ? ??王守常教授??

? ? ? ?最后,王教授談及中國智慧。中國文化強調智與德的關系,認為要“道在術中,以道御術”,即智慧的運用必須要在道德標準的指引下。《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后者脫離了道的范疇而使得智慧變成了奸詐。中國智慧的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中庸,過猶不及,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度。中庸還強調“扣其兩端而持中”,即陷入矛盾時,采取第三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得出更為理性的判斷。而在具體的行事過程中要學會“權變”,正如雖然“男女授受不親之為大禮”,但在落水救人的過程中這一原則卻完全可以被拋在一旁。細細探索,中國智慧無窮無盡,譬如“禮之用,和為貴”中“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受到聯合國大力推崇的理念等等。

? ? ??

? ? ? ? ?人文社科院長顧陽教授為王守常教授頒發”中國文化大講堂“紀念牌

? ? ? ?王教授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為同學們展示了中國智慧的魅力,引領著同學們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與探索,給同學們上了精彩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