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奪得千峰翠色來”

? ? ? ?鄭培凱教授講述“陸羽茶道與中國審美文化”

? ? ? ?茶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說道,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鄭培凱教授的理解中,茶不單單只是一種簡單的飲品,一葉青芽承載的是中國的人文修養與文化。

? ? ? ?9月18日,中國文化大講堂在學校禮文樓舉行,第八講主講嘉賓鄭培凱教授以“陸羽茶道與中國審美文化”為題,講述了飲茶的“史前史”,并介紹了茶葉品種、煮茶方法、飲茶禮儀、茶會茶席以及茶文化傳播等知識,讓同學們對中國傳統茶道有基本認識。

? ? ? ?陸羽編寫的《茶經》中,系統地將茶道之法歸納,使得茶道具有了形而上的精神意義。而鄭教授將茶道精神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結合,悟出中國飲茶文化中獨特的審美價值。從茶器的形態到茶湯與茶碗的配色,從暗含五行八卦的風燭設計到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無一不體現了中國儒釋道相融合的哲學理念。

? ? ? ?在《茶經》歸納總結的眾多茶道理論中,他特別強調了四點陸羽飲茶的審美觀。首先,飲茶的審美感覺是具有整體性與統一性的,茶湯、茶碗、茶儀、茶室要相互和諧;其次,擇水講究“活水”、“活火”,追求生機與自然;然后是本色,從陸羽起,中國茶道的審美逐漸轉向茶天然的本色與清香,不假外求;最后,則是開篇提到的“茶性儉”,追求返璞歸真,升華到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境界。這四點飲茶審美,也正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一大體現。

? ? ? ?在隨后的提問環節中,鄭教授解答了同學們對茶道與生活、國人文化認同感等問題。他認為,雖然儀式化飲茶在清后期逐步沒落,但茶對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當談及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差別時,鄭教授表示日本茶道傳承于寺院,帶有濃重的佛家色彩,追求“和、敬、清、寂”;而中國茶道則主靜、中庸和超越。

? ? ? ?此次演講旨在加深同學們對茶道所蘊含的中式審美文化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理解,通過茶道文化這一側面,對中國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

? ? ? ?文/ 錦灰社:關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