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此隆重舉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師生以多種形式觀看大會直播,共同見證這一莊嚴時刻。

千里之外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里,師生們心潮澎湃,熱切期盼。冼為堅國際會議中心會場、學生活動中心會場,座無虛席。校長徐揚生院士等10位校領導,與近400名師生齊聚一堂,屏息以待。

直播畫面切換,天安門廣場上,參閱部隊整齊列陣,鐵流滾滾。師生們目光如炬,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段烽火歲月。愛國熱血在每個人心中沸騰,自豪感與責任感交織,化作奮進的動力。


現場觀禮教授感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院長葉小鋼教授、音樂學院張伯瑜教授受邀在紀念大會現場觀禮。他們在儀式結束后也難掩內心的振奮與自豪,紛紛表示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令人倍感榮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

這個日子對我來講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我出生在抗戰勝利之后,小時候父母向別人介紹我的年齡時,總會說“他是在抗戰勝利之后長大的”。所以,“勝利”這兩個字,從小就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如果沒有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就不會有新中國,也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的今天。

從事歷史研究之后,我越發理解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十幾年來,我持續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并向中央有關部門建議,應隆重紀念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包括銘記“九一八”和“七七事變”這些給中國帶來深重苦難的歷史時刻。令我欣慰的是,這些建議大多得到了采納。

今天參加閱兵儀式,我更感到作為歷史學者,我們對國家、對未來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我們要認真研究歷史,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以史為鑒、昭示未來。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院長葉小鋼

參加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閱兵儀式時心情非常激動。當《松花江上》的合唱響起時,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當《保衛黃河》再度唱響時,我們充分感到了音樂的力量。今天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音樂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心靈的溝通方式與勵志的力量。音樂學院全體師生一定會為我們偉大的時代貢獻自己的才智。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張伯瑜

很榮幸參加此次九三閱兵觀禮!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場面震撼,使人感受到了8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抗戰勝利走向輝煌的過程。與此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強軍強國的作用。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祝福世界和平!


在校觀禮師生感受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織的集中觀禮現場,多位師生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觀禮感受。

港中大(深圳)校長助理、創新創業處處長楊國華

本次“九三閱兵”對青年人帶來的積極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100多年之前,梁啟超先生寫過一篇少年中國說,有幾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對當代的青年起到一個很大的激勵作用,就是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閱兵以震撼的形式讓青年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當下,警示未來,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士氣,令人倍感自豪。當今之中國強盛如此,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港中大(深圳)校長助理陳恒

希望我們的大學生能夠汲取這種抗戰勝利的精神和力量,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肯吃苦、能奉獻的新時代的大學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中,為我們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乃至于為我們國家在捍衛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強大的國家正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不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強后盾,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崇高的氣節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持續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與生命力。

港中大(深圳)全球研究專業博士生趙月婷

集體觀看閱兵讓我深受震撼,也更深刻體會到我們國家的強大。作為一名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者,我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參與國際事務研究與合作,為國家應對國際挑戰和制定外交策略提供學術支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青年一代應當具備全球視野和使命感,主動在國際舞臺上施展才華、推動交流合作,同時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港中大(深圳)經管學院、道揚書院本科生林垚芃

參加全校集體觀看閱兵,對我而言是一次非常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我倍感自豪,也更直觀地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和制度的優越性。作為一名學習國際貿易與全球商務管理的學生,我希望將所學應用于助力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與跨境合作中借助數字化工具,參與建設高效透明的國際運營平臺,幫助中國企業優化全球資源整合。

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我認為給年輕人帶來更多參與國際組織及跨國企業實習和項目的機會,同時也提出更高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潛力大,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在不斷積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青年更應當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成長,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多家學術團體支持、子非魚藝術館承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大灣區學者書法展在大學藝術中心驚艷亮相。

此次展覽旨在以書法藝術回應時代命題,傳承民族記憶,弘揚家國精神。參展的十二位學者包括:徐揚生院士(融漢碑古拙與清隸儒雅)、潘云鶴院士(承襲“二王”等大家,盡顯江南靈秀才情)、何繼善院士(書體工整而內藏變化)、金耀基教授(獨創“金體文”,獨樹一幟)、謝和平院士(草書溯源張旭、懷素之狂逸)、陳鯨院士(諸體兼善)、鄭培凱教授(書寫自然流淌心性)、孟建民院士(擘窠大字氣勢磅礴),以及張五常、王玉明、黃玉山、黃承發等諸位方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涵蓋真、草、隸、篆、行五體精髓,以筆墨詮釋歷史與和平的主題。

展覽不僅是對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莊重紀念,更以翰墨為媒介,凝鑄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與家國情懷。

?

一直以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秉持“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開放新征程中,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致力于培養兼具中國傳統底蘊與民族擔當的國際化人才。在未來的征程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將秉持初心,勇毅前行,如同璀璨星辰,不斷開創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