璨星匯聚,學府熠熠生輝,初心熾熱,少年未來可期。一張張明朗的笑臉洋溢在校園中,新的學術序章徐徐展開。

8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2025年度入學典禮,來自世界各地的46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齊聚神仙湖畔,踏上嶄新學術旅程。校長徐揚生教授及大學主管人員陪同大學理事會成員代表、教授代表與本科新生、博士新生在禮文堂的主會場參與了莊重的典禮儀式,碩士研究生在大學體育館的分會場同步觀看并參與典禮。新生家長及社會各界嘉賓通過線下和線上直播共同見證了同學們開啟人生的新起點。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大學杰出教授、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大學杰出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教授,本科新生代表黃一諾同學、研究生新生代表施雨欣同學和徐揚生校長分別在典禮上發表了演講。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志存高遠,善始致遠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首次以理事長身份在開學典禮上致辭,他以柏拉圖“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引,回顧自己投身“無創產檢”研究的歷程,以此勉勵學子在求知之旅揚帆啟航之際,確立長遠目標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在旅程起步之際悉心規劃,往往可為后續進程節省大量時間。值得欣慰的是,在港中大(深圳),你并非孤身前行——老師和同學們皆樂于分享他們的見解與經驗?!?/p>

盧煜明教授引用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納斯教授的觀點,強調成功并非源于完美,而在于順應環境變化的韌性與適應力?!罢缟M化需經歷漫長歲月,今日播下的勤奮種子,未必即刻收獲碩果。它需要時間的沉淀、不懈的堅持,與同行者的支持,方能鋪就通往理想的道路。請始終堅信:今日之夢想,必將成就明日之輝煌?!?/p>

盧煜明教授鼓勵新生培養跨學科思維,融匯多元知識,打破思維定式,以創新方案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跋MT位能秉承‘博文約禮’校訓精神,充分利用校內外優質資源,做到學問與德行并重,修身與治學同行。未來或許充滿未知,但你們要以勇氣和遠見去擁抱變革。無論未來選擇何種人生道路,我都希望諸位能延續校友榮光,以專業能力、服務精神與高尚品格,書寫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p>

?

大學杰出教授、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以熱愛為引,向挑戰而行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通過回望自己的科研生涯,勉勵同學在未來四年“為自己的未來筑牢根基”,以熱情、導師指引、自我認知與生活平衡為航標,開啟大學與人生的新篇章。

科比爾卡教授總結出普通人取得一定成績的四點經驗:“首先,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也就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及想要追求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第二,我在職業生涯不同階段找到了為自己提供指導的榜樣和導師。 第三,我認清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且找到了揚長避短的方法。 第四,我保持了生活的平衡,讓家庭成為學術生涯的溫暖支撐?!?/p>

面向當下與未來,他提出當今世界正在面對的諸多全球性挑戰——地區沖突、貧困與氣候變化,并呼吁跨學科協作應對?!凹词刮覀兡軌蚪K結戰爭、減輕全球貧困,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他期待更多同學投身解決這些挑戰的事業,并祝愿新生“在接下來的四年里學業有成,為自己的未來夯實基礎”。

?

大學杰出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教授:不必憂于起點,在探索中尋獲熱忱

大學杰出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教授以自己獨特的求學經歷,鼓勵新生們坦然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回憶自己進入大學時選擇化學專業,僅僅是朋友一句“你的視力很好,應該去學化學”的玩笑話。然而,正是這種偶然的開始,引領他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他向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新生們說道:“我知道你們正為如何選課而煩惱,但事實上,這并沒有那么重要?!?/p>

瓦謝爾教授提到,他在大三時,因一個研究酶的項目而偶然找到了自己畢生的研究方向,并立志要“弄清楚酶的工作原理”。此后,他幸運地成為最早利用計算機研究分子的學者之一,最終以開創性的“量子力學/分子力學(QM/MM)方法”摘得諾貝爾獎。他鼓勵同學們去主動發現并挑戰難題,“關鍵在于,在某個階段,你會突然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并嘗試去解決它。而且,這個問題最好有相當的難度,否則它早就被別人解決了。”

面對當下人工智能的浪潮,瓦謝爾教授特別叮囑新生:“我不是告訴你們不要使用AI,但請記住,培養自己理解事物本質的能力至關重要。絕不能僅僅依賴AI給出的答案,因為總有一天,你需要去引領研究,而不是讓AI來主導一切?!?/p>

最后,他希望同學們在鉆研學術的同時,積極建立友誼,拓展國際合作,享受學習之外的時光。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談創新人才培養:“學”“思”“踐”“悟”,專注與思考

徐揚生校長在致辭中談到如何度過大學生活并成長為未來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他將大學教育理念凝練為四個字:“學、思、踐、悟”。

首先,“學”是根基,最近各學院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的課程提升,運用AI賦能,緊跟學科前沿,符合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需求。 ??

第二是“思”,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獲取越來越便捷,因此,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辨的能力愈來愈重要。

第三是“踐”,請大家一定要從日常做起,多參與實習、實驗、課外活動、支教和社會調研,一定要親自體驗,要把它寫下來,整理成文,作為成果,要把整理的材料發表出來,講給大家聽。

第四是“悟”,它是在學習、思考與實踐之后的深度整合與思想飛躍。 “悟”是你自己的思想的種子,在你的人生中會生根開花結果,你悟到的東西愈多愈深刻,愈珍貴。

此外,徐校長還向新生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培養專注力。“專注力”可能是影響一個人學習成果最重要的因素。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專注”正變得越來越稀缺。懂得自律和延遲滿足的人,一定更容易走向成功。

二是不要放棄思考。人們習慣于參考網絡信息,思考逐漸被“外包”了,思考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根本能力,是人類創新和文明進步的基石。在該奮斗的年紀不要放棄奮斗, 在該思考的年紀,不要放棄思考。

在致辭的最后,徐揚生校長向新生表達了殷切期望:“希望你們在這里,常常體會學習的純粹喜悅和探求真理的滿足,勇敢探索、積極改變。港中大(深圳)將始終伴隨同學們的成長,并為你們的夢想提供堅實支撐。”

?

本科新生代表黃一諾同學:未來屬于敢于成為“多元復合體”的勇者

來自學勤書院、數據科學學院的黃一諾同學代表本科新生在發言中分享了對“多元復合型”人才的理解與自身成長經歷。她表示,正是這種“多元復合”的特質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子相聚于港中大(深圳),也正是這座以創新為魂的城市與這所融會中西的大學,為他們提供了打破邊界的底氣。

她引用徐揚生校長“人文與科學是同一世界的兩面”的觀點,強調不必在所謂“文科與理科”“傳統與國際”之間做單一選擇,而應堅定走向兼容并蓄的成長路徑。“這個時代,既需要專業的深度,也需要創造的廣度;既呼喚嚴謹的分析,也珍視共情的能力。在這里,我們對科學的熱愛與對藝術的追求,不會相互掣肘,而是相得益彰;我們深植于傳統的根脈與擁抱創新的渴望,不會彼此沖突,而是共生共榮。這種擁抱多元的精神,將指引我們更好地融入書院,融入校園,融入深圳,并最終融入整個世界。”

?

研究生新生代表施雨欣同學:以“約禮”為根,以“博文”為干,走向更高遠的世界、更遼闊的未來

來自永平書院、經管學院會計理學碩士項目的施雨欣同學在發言中深情回顧了自己與港中大(深圳)結緣的過程,并從校訓“博文約禮”出發,分享了對大學精神與人生成長的理解。“‘博文’絕非知識的簡單堆砌,更非功利性目標的追逐。正如培根在《論讀書》中所說:‘讀書足以怡情。’求知本應是一場愉悅的奔赴,一次心靈的滋養。它的價值,不僅在于抵達終點時的收獲,更在于探索途中,我們發現并擁抱內心真正熱愛時所迸發出的光芒。這份熱愛,正是引領我們行穩致遠的強大力量。”

她與全體新生共勉,鼓勵大家充分利用大學多元、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平臺,既鉆研學問,也要體驗生活、勇于探索,去發現那些足以點亮未來人生的熱愛與追求。最后,她祝福同學們如洋紫荊般熱忱、堅毅,以“約禮”為根,以“博文”為干,從港中大(深圳)啟航,走向更高遠的世界、更遼闊的未來。

?

2025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邁向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來自四方山河的年輕學子將在這所不斷躍升的學府開啟新篇章。他們也將與大學一道,賡續榮光,再度啟航,用青春與夢想續寫新的紀元。

今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共迎來4600余名2025級本科、碩士、博士新生,本科新生共1800余名,研究生2800余名,其中有254名國際本科生,還有196名國際交換生,他們分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意大利、日本、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希臘、法國、蒙古等27個國家。英國杜倫大學、意大利博科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羅格斯大學等55所世界知名高校今年均選派交換生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習。

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攜多元背景與遠志,從五湖四海匯入港中大(深圳)的學術共同體,自神仙湖畔啟程,他們將以扎實學養與開放視野投身國際化學術合作與全球議題,在求索與創造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

相關鏈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5年度入學典禮演講合集

? ? ? ? ? ? ? ? ?? 2025新生報到注冊日現場直擊

?

傳訊及公共關系處(CPRO)出品

撰稿:張筠尉


照片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