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萬里 生生不息| 2025年傳媒春茗
春風萬里雨潤如酥,化育桃李生生不息。2月13日,也是農歷的正月十六,伴隨著新春的余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辦了2025年傳媒春茗活動。來自新華社、中新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教育在線、深圳特區報、晶報、深圳晚報、深圳商報、深圳新聞網、深圳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深圳衛視、騰訊新聞、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香港商報等近百位全國及省內外新聞工作者齊聚神仙湖畔,共同見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發展新圖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與新上任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第九任校長盧煜明教授攜兩校大學主管人員代表一同出席了活動。

徐揚生校長與大學主管人員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實例向媒體朋友們介紹了大學各方面的發展成就和未來規劃,之后通過問答、新聞采訪等環節,讓媒體多角度了解了港中大(深圳)的辦學進展和師生風采。
春茗活動當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還舉辦了“外科微創人工智能機器人中心揭牌儀式”和“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儀式暨國際人工智能論壇”。“外科微創人工智能機器人中心”致力于推動前沿研究與醫療教育及健康領域的深度融合,中心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構建從基礎解剖學、腹腔鏡技術到機器人手術的完整培訓體系,這一創新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醫學教育的局限,推動了醫學教育與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為培養“AI+醫學”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大學發展史上的第八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以提升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為己任,致力于實現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研突破,著力培養頂尖專業人才,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這也標志著大學又進入了新的高速發展歷程。
徐校長強調:“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實力,不僅取決于技術、產品和產業規模,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和國家能培養出怎樣的人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目標就是要培養一大批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流人才,大學將匯聚一批具有頂尖學術水平的專家學者,構建“基礎理論-核心技術-產業應用”全鏈條研究體系,從AI Core,到AI+,到AI for,與大學其他學院共同形成跨學科合力,共同探索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培養路徑。此外,港中大(深圳)將充分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全國乃至全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資源,銳意進取,致力于成為區域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產學研發展最具活力的創新高地,帶動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為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港中大(深圳)自2014年創立以來,始終將傳媒視作連接大學與社會的重要紐帶,通過搭建深度溝通平臺,既向長期關注支持大學發展的媒體界友人表達謝忱,更著力展現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探索實踐。
?
智啟新程,育見未來:第八所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成立
為了順應全球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趨勢,響應國家及地區發展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結合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大學的第八所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成立,由國際人工智能專家范劍青教授擔任創院院長。
人工智能學院計劃從三個方面著力打造:一是構建前沿學科體系,深化AI核心能力。人工智能學院匯聚了一大批世界頂尖學者,學院將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緊密圍繞人工智能的核心領域和前沿方向展開,同時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國際化特色,致力于打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科生態。
二是推動AI的跨界融合,賦能多元學科創新。大學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需求,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與經濟、金融、生物、信息、自然科學與工程、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動這些學科的創新發展。
三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的頂尖人才。我們將積極借助大學國際化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機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學會用科技的力量解決社會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學院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拓展辦學規模、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的重大舉措。人工智能學院將匯聚全球優秀科研人員與學子,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端人才,積極推進前沿科學研究,響應國家戰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
精挑英彥,廣納賢才:生源質量名列前茅
大學錄取生源質量非常優秀,已連續第九年成為憑高考成績錄取的廣東省內院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在絕大多數省市的理科/選考/物理類的最低錄取分位列各省市考生前2%以內;文科/歷史類在絕大多數省市的最低錄取分位列各省市考生前1%以內。2024年,大學在粵浙滬魯閩蘇六省(市)實行綜合評價測試吸引了近2.6萬名考生報考,報考人數再創新高,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共錄取1054名綜合成績優異的考生,平均報錄率達24:1。
2024年,大學首次面向港澳臺地區招生,備受當地優秀學生的關注和青睞。同時,大學積極拓展海外招生渠道,2024年秋季學期,我校共錄取243名國際本科生,占當年本科新生總數的13.4%。國際本科生數量持續增長,質量穩步提升,學生群體進一步多元化。
?
學科精筑,賢師匯聚:卓越師資引領創新之路
大學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和大灣區的人才需求,規劃了四大學科群:經濟金融、計算機數據科學、材料化學、生物醫學。迄今為止,這四個學科群的發展已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目前,大學已設立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公共政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八個學院以及一個研究生院。2025年,大學新增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管理與應用2個本科專業,截至目前共擁有30個本科專業,開設46個研究生(碩士、博士)項目。在最新發布的2022-2024年UTD全球商學院科研貢獻排名中,大學經管學院憑借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貢獻成功躋身世界百強,高居中國內地高校商學院第三名。數據科學學院數據科學理學碩士項目連續三年取得QS商科碩士中國第一;在過去十年中,機器人學科在CSRankings機器人領域多次被評為中國第一。
大學以世界頂尖大學為標桿,面向全球延攬人才,截至目前,學校已匯聚700余人的世界頂尖學者隊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6名、逾40名國內外院士、百余名國家級人才,共109人次入選2024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斯坦福大學World’s Top 2% Scientists 的名單中,我校教授共入選84人。
?
四海交融,牽手世界:點亮國際交流的璀璨星空
自建校以來,大學高度重視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搭建高端國際交流平臺,助力學生接軌全球發展。目前,已與全球150多所一流院校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開展260多個形式豐富的合作項目。合作院校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耶魯大學等。2024年我校共遴選1048名同學參加各類境外學習項目,目前在校學生中具有境外學分學習經歷的比例超過60%,在國內高校中名列前茅。2024-25學年,我校斬獲牛津VSP項目錄取名額中近七成的19個席位,人數較去年翻倍增長,且連續五年領跑內地高校。在推動學生“走出去”的同時,大學將全球合作伙伴“迎進來”,2024年,我校共接收169名來自27個不同國家的交換(流)生。
?
科研精進,創新領航:助力國家戰略與經濟發展
大學緊密圍繞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需求,全力推進高水平研究平臺與源頭創新。截至目前,已建成國家、省、市級和校企合作等高水平科研平臺100個,其中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個,省級平臺12個,市區級平臺34個,諾貝爾獎、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4個,校企聯合實驗室37個等。同時,大學鼓勵協同創新,與知名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展開緊密合作,已累計承擔國家重點、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縱向及橫向合作項目1300余項。大學聚焦前沿科技創新,高端學術成果競相涌現,已累計發表論文7200余篇/部。2024年,我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自然》(Nature,影響因子50.5)上發表高水平論文3篇,在極具影響力的《柳葉刀》(The Lancet,影響因子98.4)上發表評論文章1篇。
?
全人培育,德才兼修: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與社會擔當的高層次人才
大學傳承香港中文大學全人教育培養理念,實行通識教育和書院制,截至目前,大學已有逸夫書院、學勤書院、思廷書院、祥波書院、道揚書院、厚含書院、第七書院七所書院。書院教育打破學院與專業壁壘,匯聚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營造密切交流、共同成長的氛圍,助力學生建立寬廣的人脈及學術網絡。大學傳承港中大享譽全球的通識教育課程,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堅持四年必修,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實踐能力。此外,大學通過豐富的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責任感,讓學生真正成為有靈魂、有情感、有擔當、有溫度的精英。
?
兩校攜手,灣區筑夢:共建國際一流人才高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傳承香港中文大學建校一甲子以來享有盛譽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兩校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和深圳“雙區建設”的獨特優勢, 共同推動“一個品牌,兩個校園”戰略愿景的實現,為灣區建造人才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作出重要貢獻。
2023年起,兩校共同開設了本科生“2+2”聯合培養項目,2024年,兩校合辦“雙主修”項目新增“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讓學生于深港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本科課程。
另外,兩校在基礎教育領域亦開展緊密合作,攜手開設“國優計劃”教育碩士課程,吸引優秀人才從教,致力于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扎實的優秀教師。
?
教育延展,社會聯結:扎根深圳提供優質教育醫療資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扎根深圳,致力于服務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與前海合作建設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了港中大(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和深圳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中心等平臺。
此外,大學積極拓展社會化鏈接,圍繞醫療、藝術、基礎教育等領域,通過創辦附屬學校、附屬醫院,將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輻射至更廣泛區域,在當地贏得良好口碑與社會贊譽。
?
校園煥新,環境育人:教育藍圖次第綻放
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如今,已蝶變為生機勃勃的萬人校園。大學樓宇總建筑面積約133萬平方米,音樂學院項目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計劃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交付;醫學院項目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計劃2026年年底完成竣工交付。
?
育英鑄才,大學擔當:肩負使命培育未來領袖
截至目前,港中大(深圳)已培養了七屆本科畢業生,九屆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五屆博士研究生畢業生,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位于國內知名高校就業率前列。畢業生不斷突破、勇攀學術高峰,獲各類頂尖院校垂青,超過80%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國內外名校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超過70%的學生攻讀世界大學排名前五十大學的學位。
就業的學生中,約九成在北上廣深、中國香港一線城市工作,入職名企包括華為、騰訊、微軟、IBM、花旗銀行、中金公司、寶潔等,平均年薪為17.08萬元人民幣。隨著香港特區IANG工作簽證的適用范圍擴展至我校畢業生,學生的就業地點選擇也因此更多元、更國際化。
大部分研究生畢業生進入深圳、廣州、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名大型企事業單位、頭部券商工作,如國開行、中國銀行、北交所、谷歌、騰訊、華為、阿里云、亞馬遜、寧德時代等;部分畢業生進入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高校及研究院擔任博士后或研究員。
?
融匯創新,銳意進取:立定腳跟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在未來十年里,港中大(深圳)將在各個方面提升全球影響力:在學科方面,建成15-20個世界一流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在科研方面,繼續按照國家及大灣區的戰略需求,建立基礎性、前沿性、跨學科的科研平臺和技術轉化中心;繼續深化與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高校合作伙伴的創新合作,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的高地與樞紐。我們要砥礪奮進,銳意創新,把這個學校建設成為國家中外合作示范性大學,在2035年建成國際化一流研究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