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年是見證者的十年,深港融合,灣區共贏;十年是教育者的十年,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十年是奮進者的十年,邁向一流,勇擘新篇。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十周年校慶之際,推出“十年風華·師者心語”校慶專題采訪欄目,共邀請到十位師者講述他們與港中大(深圳)的故事。本期為您帶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勤書院院長顧陽教授的專訪。

幼時隨父母從上海“西遷”,一起投身到建設大西北的征程中;青年時,已經是大學教師的她,繼續出國深造,學成歸來后,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名教授;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決定在深圳設立分校區,她受到推薦參與籌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簡稱港中大(深圳)】。

十年,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大學拔地而起,她說,憑著一腔熱血來到深圳,十年過去仍然熱血難涼。她就是顧陽,在港中大(深圳)創校之初擔任人文社科學院院長,歷任負責學生事務的協理副校長,現任學勤書院院長。

?

在廠房上建大學

“港中大(深圳)是一所創新型大學,從當初幾幢廠房到今天的美麗校園,創校歷程十分艱難,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如顧陽所說,在深圳建立校區,這一步,港中大醞釀了很久。“我認為這一想法和布局,非常有遠見。香港和深圳距離很近,來往便利,政府和社會各界也高度關注港中大(深圳)的建設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與鼓勵,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協同融合縱深發展,學校既是受益者,也將會為該區域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科技與人才動力。”

十年前,顧陽和同事們來到深圳,這十年,對于顧陽來說,是一次珍貴的經歷。“剛來深圳的時候,周圍一切都很新,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都還沒有建立。我之前主要聚焦于專業教學與研究,沒有太多行政管理方面的經驗,所以挑戰還是很大的。但我是一名‘西遷’人,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創建和發展一起長大,身上有‘西遷’人敢于吃苦、不怕艱難的沖勁兒,在港中大本部,我也有過創建新系的經歷,所以各方面事務都可以從頭學起,不會害怕從頭來過,堅信事在人為。我們的籌備團隊也憑著一腔熱血,一步步探索著走過來。”

建校之初,教師招聘和招生是首要任務。作為人文社科學院的第一個報到者,顧陽需要迅速搭建學院的行政團隊,同時利用大學全球招聘的機制為學院找來一批批教師,開齊大學本科核心課程的各個課目和部分研究生專業課程。為保證首屆招生工作的順利,顧陽和同事們一起奔赴各地向學生和家長詳細宣講港中大(深圳)的辦學育人理念。在第一批新生入校后的家長座談會上,顧陽在和學生家長交流時,看到家長們對大學的信任與期盼,更加堅定了她的工作目標。“把香港中文大學的品牌做好,使它落地生根,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在深圳辦一所國際化大學

如今的港中大(深圳)校園郁郁蔥蔥,朝氣蓬勃。在港中大(深圳)圖書館,一面巨大的贈書墻引起了記者注意,這些書籍全部由香港中文大學捐贈。雖然港中大(深圳)是一所新學校,秉承港中大“博文約禮”的校訓、“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辦學使命,她在日趨成為一所有文化底蘊的學校。很多港中大的校友和同事來港中大(深圳)參觀時,看到這里的設施建設、校園氛圍和港中大元素時,感到十分親切。

港中大(深圳)同樣采用雙語教學。“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我們希望同學們能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但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不能丟的。校名中‘The Chinese’代表的就是中國文化。我們要把中國帶到世界上去,也要把世界帶進中國來。我們的學生在語言和文化上必須是多元的。”

“一座國際化大學要想扎根在深圳,不能僅依靠外觀或者喊一兩句口號,重要的是體現在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學校里每一個人的身上。所以十年來,港中大(深圳)對教職員工的管理與培訓沒有放松過。港中大(深圳)的一些理念,需要教職員工通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示出來,他們的行為舉止會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影響著學生。一個大學的品牌想要持久發展,需要有內核精神支撐。我們有這么好的條件,獲得這么多支持,一屆一屆的同學從大學畢業,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學校未來的前景一定是非常美好的。”顧陽對港中大(深圳)下一個十年,充滿期待。

?

大學,不僅教知識,更要塑造“全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往今來,大學的主要使命是教授專業知識和為社會的發展培養有高尚道德的人才。在港中大(深圳)的國際化氛圍中,大學致力于以全人教育為培養目標,傳承港中大的書院制,已逐漸形成多元的書院文化。“我們以培養全人為宗旨,以深厚的人文情懷關心同學的成長,讓他們在大學期間修煉自己的品行,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充分挖掘自己的專業潛力和創新能力,將來能夠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領袖型人才。”

在港中大(深圳),書院是同學們的第二個家。在傳承書院制傳統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書院文化特色。每所書院都有自己獨特的庭院景觀,并且設有多種類型的功能房,包括自習類、閱讀類、多人研討類、運動類、音樂美術類、傳統文化類、休閑類等,為不同專業領域不同背景的師生創造多元化的住宿、學習和社交空間,為全人教育發展提供空間及硬件支持。

每所書院有來自不同學院和專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男女生的比例均衡。同一棟宿舍樓里往往是多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共同居住。各書院倡導多元性和包容性,鼓勵同學們接受、尊重和欣賞不同,同學間建立起自然、親密的關系;在生活中學習,在交流中養成,獲得智慧、情感、精神、道德情操、職業取向等多維度的個人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要學會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要建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將來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

如學生一樣,港中大(深圳)的教師也擁有“學院”和“書院”的雙重歸屬,“教書育人”是這所書院制大學教師的職責。書院的教師們時常在教授專業課之余,在書院參與組織和舉辦各種興趣活動、特色分享、創意課程、交流講座。不同于課堂上的氛圍和形式,他們融入書院,與同學交友,不限專業、打破地域、文化、年齡界限,使學生在書院生活中遇見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

目前,港中大(深圳)已經有七個書院,每個書院均有一名院長,引領書院的發展與建設。書院院長會經常參與書院中的活動與交流,聆聽同學們對書院發展的建議。顧陽作為學勤書院的院長,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顧媽媽”。“我們書院的院訓是 [修己以善群,力行致良知]。良知不是分數可以衡量的,“致良知”就是“明明德”,是同學走向社會后乃至整個人生中很重要的素養。將來同學們走到社會上去,在和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溫暖與善良,他們的共情與謙恭,他們的正直與擔當。我們希望他們能以這樣的特質影響他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在學勤書院的陳列室里,整齊擺放著由學生們親手設計的文創周邊產品。顧陽向記者介紹說:“這些都是我們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是書院一路走來的見證與印記。看到學生們成長,是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感到一切艱辛都是值得的。希望學生們在若干年之后,在世界的各個地方、在他們自己發展的道路上,都能閃光,使港中大(深圳)這個名字更加響亮。”

傳訊及公共關系處(CPRO)出品